什么是“合掌”?
合掌,顾名思义,是指左右手合起来之意。在诗学修辞来说,是 指对偶句中的两个字词是同一个意思,如“闻”与“听”,“眼”与“目” 相对者。元人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被一 个老叟指出应换“闻”为“看”,避免合掌,萨即拜叟为一字师。
合掌为对仗之大病。为文遣词造句从来讲究一石三鸟,合掌是 二石一鸟,故为诗家所忌。出现合掌的诗句从格式角度看是水平不 算高的,因为它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浪费了字句。如宋之问 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我们谈合掌时,还要注意在逻辑上合掌的情况,即同一个意思 正面说了又从反面说,例如毛泽东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本诗第三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属逻辑合 掌,既然“独有英雄驱虎豹”,当然就“更无豪杰怕熊罴”,后一句就 不用说,这七个字完全可以用来说别一件事,以增加诗的容量。
那么,是不是对联中相对的地方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词, 就一定是合掌呢? 回答是不一定。例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与“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说明一个 意思。但是“春蚕”、“死”、“丝”,“蜡炬”、“灰”、“泪”,上下句所说的 都是不相干的事物,故不能称之为合掌。这只是强调一个观点而用 两个不同的比拟以加强效果而已。本诗用春蚕吐丝,用蜡炬燃烧, 反复比拟奉献精神,以加强比拟效果,这是文学所提倡的手段,是 常用的手法。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有人说,本诗不但对仗合掌,两联亦合掌。因为全诗只有一个 中心:喜悦的心情。是的,本诗中为了表达“闻”之所“喜”,用动作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喜欲狂”,用想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 作伴好还乡”,用预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些都 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所引起的欣喜而发生的所动、所想,全为表 达一个“喜”字;但全诗没有一个字意是相同的,如把这些句子都扯 到“合掌”上来,是很荒谬的。
因此,判定一副对联是否合掌,不是仅看个别相对的字词,而 是从整副联的意思来判断。
-
【名句】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开始和终结都很谨慎,结局就不会受窘。说明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谨慎小心,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
菩萨蛮韦庄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一在红楼分别的夜
-
云兴天际,炊若车盖。凝□未瞬,弥漫霮□。惊雷出火,乔木麋碎。殷地爇空,万夫皆废。溜绠四坠,日中见昧。移晷而收,野无完块。
-
河南地望雄西京,相公好贤天下称。吹嘘死灰生气焰,谈笑暖律回严凝。曾陪◇俎被顾盻,罗列台阁皆名卿。徐生南国後来秀,得官古县依崤陵。脚靴手板实卑贱,贤◇未可吏事绳。携文百篇赴知己,西望未到气已增。我昔初官
-
1948年5月24日,东北野战军攻击长春,占领大房身机场,截断长春空中通道。但林彪鉴于长春守军仍有顽强的战斗力,而解放军攻坚能力不足,对长春改取长围久困的方案。6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东北野战军的意
-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余。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
此刻已然过去黄昏,楼下传来“豆花豆花”的叫卖,车来车往呼啸而过的声音,屋里流淌着喜欢听的葫芦丝。一个人的黄昏,竟也是很难静下来的。
-
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
离骚关于衣服的诗句,屈原在离骚中描写自己用荷叶做衣裙表现高洁品格的名句是什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离骚关于衣服的诗句,内容包括离骚中描写自己穿着与众不同的诗句,离骚中作着通过服装表现自己志向的句子,屈原骚在离骚一诗中为了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对身穿的衣服的衣服。这一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翻译过来就是: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
-
郑燮恨花亦无知, 月亦无聊, 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 佐我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