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评析】
程颢诗词名句,出自 偶成。
附原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这两句诗是描写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问造诣达到的广大高远境界。意 思是: 道体直通到有形的天地之外,思想直进入那变化多端的风云之中。两句 诗气势雄伟,扣人心弦!
同时,我们可以看作是哲理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见长,但并不排斥以 理入诗,宋代更是旗帜鲜明地加以提倡,这大大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不 少富有思想而以理趣取胜的好诗涌现出来,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丰富了我国古 典诗歌的文化宝库,也使哲理诗走向了成熟。哲理诗不仅通过情感的传导予人 以强烈的感染,同时还以至为警策的理性力量穿透时空的层积,使读者在千载 以下得到心智的启迪。
程颢的诗句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揭示出社会人生之道 虽在“有形外”,却与天地自然之物生息相关的真谛,指出了抽象的哲思与风 云变态的万事万物是 “虚实相生” 的。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偈语。我们用思 维去解释也是比较困难的。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云: “道可道,非常道。”道 这个词可说,可以慢慢道来,但是,道却是说不清楚的,不是一般的意思能解 释的。
“一生二,二生三,两仪生四象。”这里就包含着道的含义。但是却非 “道” 的全部意义。地震、湖泊河流的产生与变化,无不是道。但是,你却找 不到任何一条可以重复通过的河流。这也是道。
那么简单地说 “道”是什么呢?吃饭穿衣、行住坐卧而已。每时每刻都在 道中。所以说,道通天入地,无处不在; 道又摸不到抓不着。能抓能摸的,非 道之真谛。
思: 是人才会有思维。思维是人的特点。因为有这个思维,产生了古今多 少故事。于是,修行人最想战胜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思维了。而这句话的作者 却大胆地讲到: “思入风云变态中。”思维,就在风云变幻中自然出入。何等 的魄力与霸气! 非过来人不敢如此 “放肆”。什么是转识成智啊?其实不用转, 这个识本来就是智啊! 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有形风云,无形道中。内外谁分 得清?
【作者简介】
程颢 (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 陂。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 “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 为同胞兄弟,世称 “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 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 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 学的发轫者,他的 “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 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 “识仁” 的一段语录。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 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 二程全书。
-
刘时中众生灵,遭魔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拯济皆无恙,编作本词儿唱。[滚绣球]去年
-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
甘露太甜非正味,醴泉虽洁不芳馨。杯中此物何人别,柔旨之中有典刑。
-
时辈似君稀,青春战胜归。名登郄诜第,身著老莱衣。称意人皆羡,还家马若飞。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
-
我最后一次去姨父家的“地下银行”是2012年晚秋,此时,与其叫作银行,倒不如称为地窨子或地下室更恰当,因为多少年了,里边早已不见了当年
-
【注释】:原题:家父约端约饭端约以疾辞乃作古风并送腊梅数枝因次前韵
-
(解题) 本篇以首句“外物不可必”的首二字为题。全篇由几个故事组成,各有主题,不相连属,但都是事物的各种情况。 主旨在言外界事物多样纷杂、类多变化,有的竟至口是心非,真伪莫辨。自当以无为处之,无用方是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互不相欠与朋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男女生从此两不相欠的诗句,形容男女生从此两不相欠的诗句,描述“和好朋友断绝关系”的古诗。1.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2.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3. 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4. 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