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自相矛盾》全文和鉴赏
——韩非子·难一
这则寓言原意是揭露儒家美化尧舜的矛盾。儒家对尧和舜都推崇备至,尊为完美无缺的圣人,但是又讲舜继位以后,纠正过尧时代的许多弊 端。韩非认为这种说法大有漏洞。既然尧是圣人, 则明察在上, 天下无奸,舜就无弊可纠,他要纠正的只可能是尧的美德和政绩,如此则说明舜不是圣人。如果舜真的纠正过尧时代的弊端, 则又说明尧不是圣人。总之,按儒家的说法仔细分析,尧舜不可能都是圣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不可两得也。”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 韩非说了这则寓言。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楚人, 自夸他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称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他的盾。这种吹嘘, 自相抵触,谁也不会相信,因而有人问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由于不能自圆其说,他无言以对了。韩非指出:儒家美化尧舜时存在的漏洞,一如楚人吹嘘矛和盾时的破绽,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规律, 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韩非子·难势也运用了这个故事,说明贤(任用贤智之士) 与势(有利的地位与权势)是不相容的, 应该重势轻贤。韩非轻视人才的作用,有其片面之处;但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内核:法治比人治重要得多, 国君应靠法律与权势治理天下, 不应寄希望于少数贤人。
人们欣赏这则寓言,更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矛盾律的逻辑原理。首先,它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韩非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事物的矛盾,如:“智法之士, 与当涂之人, 不可两存之仇也。”(孤愤)“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显学)这些言论说明韩非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这对立的事物是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正如无不陷之矛与不可陷之盾的不可同世而立。其次,它说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事物和思想, 肯定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同时肯定两方,则必有一方是假。这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中所讲的著名的矛盾律。这则寓言形象化地阐明了这一思维规律,是韩非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因此,“矛盾”一词今天被用作哲学和逻辑学术语。
“自相矛盾”后来成为一句经常被人运用的成语,用以比喻行为或语言前后抵触,互有错乱。寓言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一句,后人略加改动也变为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
远东各国都有祖先崇拜这一种风俗。现今野蛮民族多是如此,在欧洲古代也已有过。中国到了现在,还保存这部落时代的蛮风,实是奇怪。据我想,这事既于道理上不合,又于事实上有害,应该废去才是。 第一,祖先崇拜的原
-
最近重读《红高粱》,觉得莫言笔下的“我奶奶”在那个战乱干瘪的年代里,依旧鲜活丰满。我也想起“我奶奶”。确切地说,是想起“我奶奶们”
-
流水绕双岛,碧溪相并深。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沉。蘋风有时起,满谷箫韶音。
-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锺王砚不知。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况瞠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後。碧天照水
-
《唐才子传》称刘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这首《晚春》诗就是描写晚春一个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在外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春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而这位洞房中的佳人却难以成眠。“洞房”,即新房,暗示佳人为新婚少妇。如今却只有她一个独守空房,她因此孤寂难
-
嫋嫋风蒲乱,猗猗水荇长。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得意诗酒杜,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
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内容却涵蕴深沉。结两句白描中有形象,形象中见感慨,感慨中见嘲讽;表面朴质单纯,实际曲折冷隽,意味倍觉悠长。
-
点击进入: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鲁迅在这篇杂文里,表现了他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草原上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草原的古诗,关于草原的古诗.,有关“草原”的古诗词。草原 文 / 王卫科 ??你起伏成一种姿势 ??嫩绿的表情细腻的肌肤 ??迎接着生命的呼唤和腾格里 ??上天的眷顾和收殓 ??这博大宽阔
-
文论专著。一卷。清刘大櫆撰。(撰者事迹参见“《海峰先生文集》”条) 《论文偶记》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性问题,也即重在“法”。刘大櫆打了一个比方:“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