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淡淡的血痕中——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全文、注释和赏析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即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怀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爵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析】 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这里所说的“段祺瑞政府枪击民众,”是指发生在1926年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接连写了一批檄文,声讨反动统治者的血腥罪行;并于4月8日创作了这篇散文诗,把现实斗争的热切感应融入历史哲学的深沉思考,转化为饱含激情和哲理、意蕴更为深广的艺术象征,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刻划了面对死难烈士的血痕表现出截然不同态度的三种人物形象——“造物主”和他的“良民”,以及“叛逆的猛士”,并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形象画面的象征意蕴。
文章一开头便直接了当地指出:“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表现在: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使“生物衰亡”,使“人类流血”和“受苦”。这一连四个“暗暗地”便有力揭露“造物主”在制造天地间的不幸和灾难时的虚弱表现。而一连四个与“暗暗地……”相对应的“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不敢长存一切尸体”,“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更深入地揭示了这个“造物主”的怯弱性——制造罪恶却不敢彰显,践踏人类又恐惧人类的觉醒。他还施展阴谋手段,对“人类中的怯弱者”进行欺骗和麻醉。既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使人们更贪生怕死;又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使人们能够苟且偷生;特别是用“日日斟出”的一杯“以微醉为度”的“微甘的苦酒”,“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在浑浑噩噩中苟活下去。这些把戏,造就了半死不活的 灰色人生,达到了他那暗暗地使人类衰老而不敢灭尽人类的卑怯目的。
至于“人类中的怯弱者”,也就“微醉”于“造物主”赏赐的“微甘的苦酒”而苟活着。处在“造物主”专门设计的灰色人间,面对烈士的血痕和散在地上的荒坟,他们或许健忘,或许麻木,没有悲伤和愤怒,更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毫无表情地品尝着自己或别人所受的渺茫淡漠的悲苦,不仅舍不得“吐弃”,以为有这些东西咀嚼“毕竟胜 于空虚”,而且自称为 “天之僇民”——天生就是罪人,受苦原是本份,把它作为“咀嚼着人我的渺茫悲苦的辩解”,以求自我安慰。对于未来,他们听从命运的安排,虽然因为不知道“造物主”设计的“新的 悲苦”是什么而 恐惧不安,却又出于“有胜于无”的心理动机而“渴 欲”得到“新的 悲苦”,以供咀嚼。他们就这样安分守己,无声无息地苟活下去。“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作者痛心而尖锐地揭示了他们与“造物主”的同一性关系。他们是“造物主”造就的“良民”,怯弱的 “造物主”就需要这样怯弱的人间同类,使现存的一切周而复始地维持下去。
然而,“造物主 ”并不能阻止“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作为“叛逆 的猛士”,他 与怯弱的“造物主”及其“良民”截然不同,他毫不畏惧地屹立在人间,“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绝不被造化刻意衬托的“华屋”所迷惑;“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绝不被时光的流逝所冲淡;“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绝不被血腥屠杀所吓倒;“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绝不被一时挫折而丧失斗志和信心。这一气呵成的四个“一切”,充分显示了叛逆猛士清醒、深沉、刚强、坚韧、乐观的精神特征。“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自觉地与之针锋相对,以不妥协的态度奋起抗争,“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绝不容许现存的似人非人的世道继续维持下去了 ,表现出最坚定、最彻底的 反叛精神和战斗意志。由于“叛逆的猛士”的 出现,怯弱的 造物主及其良民更为黯然失色,不能不“羞惭了”,“于是伏藏”,再也不是怯弱的 造物主所维护的旧 观了! 这一结尾充分显示出叛逆猛士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威力,给人 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淡淡的血痕中,上述三种形象既显示了各自的精神特征,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无论是怯弱的“造物主”及其“良民”,还是“叛逆的猛士”,都不是生活的实写,而是艺术的象征,都具有相当广泛的概括性和相当 丰富的象征意义。从原作揭示的形象特征来说,“造物主”原意为人类和自然的缔造者,鲁迅在文中着 重揭露和鞭挞其怯弱性,并深刻揭示他的“怯弱”带着掩饰罪恶、麻痹民众、维护现存秩序的特点;因此,与 其说他是当时反动统治者的化身,不如说他是人们所说的主宰 自然和人间的神秘力量——“天帝”的象征,是人间反动统治者的主宰和现存 秩序的 维护者。作者谴责他的怯弱性,实际隐含着对人间暴君和现存秩序深恶痛绝的强烈感情。至于“人类中的怯弱者”,固然是昏睡国民的真实写照,但也是一切苟活者的艺术象征。他们是 怯弱的“造物主”造就的良民,安分守己,苟且偷生,客观上成为“造物主”的附庸,与“造物主”一道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对怯弱者苟活者的批判和否定,既饱含着“怒其不争 ”的愤激情绪,也隐含着“促其惊醒”的焦灼意愿。通过否定怯弱的造物 主及其良民,作品更突出了“叛逆的猛士”的清醒、刚毅、勇猛、坚韧的 形象特征和反叛、抗争的战斗精神。“叛逆的猛士”,固然是当时觉醒、战斗的进步青年的艺术塑像,但 还泛指一切旧世界旧秩序的叛逆者,包括“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的 觉醒者、先 驱者、战斗者。他是与“造物主的良民”完全不同的新人,充分体现了鲁迅心 目中的“新人”的完美人格,寄托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理想愿望。因而,鲁迅以铿锵有力的语调,激昂浑 厚的旋律,向“叛逆的猛士”唱出了心中最热烈最深情的赞歌。综上所述,鲜明的对照,广义的象征,凸现了形象画面的内涵,扩大了这篇散文诗的容量,使这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 二十天,感应现实斗争的战斗作品,融铸了鲁迅对 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沉思考,对众生相的深刻剖析和分明而强烈的大爱大憎,把人们由现实惨案激起的震惊、悲愤引向更为深广的思索,从而具有了超越时空界限、令人百读不厌的审美意义。
字数:2958 林薇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267-269页.
-
红楼梦鉴赏《人物形象鉴赏 贾府的太太和奶奶 贾母》 四大家族之一的金陵史侯家之女,荣国公长子贾代善之妻,贾赦、贾政、贾敏之母,宝玉之祖母,黛玉之外祖母,习称老太太、老祖宗,又称史太君,是贯串全书的主要
-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阳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飞卿的诗,有的以清丽见长,有的以豪放称雄。《赠少年》这首送别诗,作者在与少年畅抒胸怀,倾吐情谊之中,透露出一种洒脱、豪爽的 “侠气”
-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
-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题曰“漫兴
-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 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 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 冲犯。 【用法例
-
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 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 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
-
载驱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
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蔼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 〔2〕 ,从他外物岂能撄 〔3〕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4〕 。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
-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离别总是伤感的,但也要好好告别,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毕业优美文案(精选300句),欢迎大家阅读和转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推车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车的古诗词,艾青诗选《手推车》赏析,“手推车”中重复的诗句有什么用。《车碌碌》明 止庵法师车碌碌,车碌碌,上山迟,下山速。前车行行后车促,后车不管前车覆。前车已覆无奈何,后车碌碌何其多。《车船》北人善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