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杨万里论诗以“兴”为上,所谓“兴”,就是“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答徐达书)这首咏月小诗正是诗人晚居家中,于诚斋望月,一时兴发而作。
前两句,正面写月,突出月夜的凄清宁静、月色的晶莹皎洁。一个“清”字,一个“冰”字,涤荡净化了诗人的心境,为后两句奇想的生发创造了一种适宜的氛围。“近中秋”切题中的“八月十二日夜”。“月已清”是“望月”所见。“已”、“才”二字,则透出了这样的含义:时令还不到中秋,但月儿已圆,通体透明,清亮可人。第二句诗人以对比强烈、更深更浓的“鸦青”色作为底色,衬出月亮的明净;又以“一团冰”为喻,将“清”形象化,给人以更深的体验。着一“挂”字,给人以立体感,为后半部分作了铺垫,后两句即由望月所见自然生发开去,道出了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的独特感受。“忽然觉得”,说明这只是望月之中一时的感想,但正是这种近乎幼稚的发现,深化了诗的情趣,给诗灌注了生机。“元不粘天独自行”似乎是诗人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人格的巧妙暗示,是心物偶然的交融贯通。
杨万里一生爱山好水。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天地河山,小及乌鸦虫蚁,无不摄之笔端,驱驱入诗,于清风明月之境,更是屡咏不倦。或云“明月与清风,何朝不相对”;或云“清风索我吟,明月劝我饮;醉倒落花前,天地即衾枕”;或云“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霁月楼记中对“天宇如水,月色如洗,殆不类人间有”的“诗家之谈”更是心驰神往。诗人嗜月成癖,实与他凄清感伤的心境和对“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儿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清境的追求有关。所以,明月在他的笔下,天上水中,活灵活现,有着写之不完、传之不尽的诗趣。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只是杨万里众多咏月佳作中的一首。
-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出处】唐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意思】我和你十年来,遭到重重离乱,到现在你人已长大,怎奈刚重逢又要离别。先问起姓氏,好像是初次见 面
-
该词上片追述昔日官中的繁华生活,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全词多次使用典故,描述了家国破碎的凄惨,将词人内心的哀愁表达地淋漓尽致。 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二人身份不同,回忆内容不一。王
-
作者: 张迪 【本书体例】
-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汝宜拳拳,终身行焉。物有万类,锢人如锁。事有万感,爇人如火。万类递来,锁汝形海使汝未老,形枯如柴。万感递至,火汝心怀。使汝未死,心化为灰。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人
-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物:这里既指自然景物,亦包括社会时代生活。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人的主观感情受客观外在事物感召的观点。他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
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2、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晨登西斋望,不觉至夕曛。正当秋夏交,原野起烟氛。坐听凉飙举,华月稍披云。漠漠山犹隐,滟滟川始分。物幽夜更殊,境静兴弥臻。息机非傲世,于时乏嘉闻。究空自为理,况与释子群。
-
《芭蕉》咏芭蕉 芭蕉,属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
-
越入寇,不韦避兵而走剡 ① ,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 ② 之下,得大木而庥 ③ 焉。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
-
近读《禅堂公案录》,有《礼物》一节甚为有趣,兹录于后: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