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物:这里既指自然景物,亦包括社会时代生活。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人的主观感情受客观外在事物感召的观点。他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意思说:诗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各种情感的产生,均是受客观外物触发感召的结果。
刘勰讲的“物”,既指自然景物,如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亦指社会时代生活,如文心雕龙·时序篇谓:“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自然景物方面,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谓春天使人愉悦,夏天加深了人的抑郁,秋天使人生阴沉之志,冬天使人增“矜肃之虑”。社会生活方面,由于西周末年幽王、历王政治黑暗,诗经的板、荡便反映出诗人愤怒的情感。到周平王东迁,国势衰微,黍离等篇就唱出诗人悲哀的情调。
在物与情的关系中,刘勰肯定是客观物景激发了情,兴起了情,文心雕龙·诠赋云:“睹物兴情。”物色篇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在客观物景的激发、感召下,引起喜怒哀乐情感的变化,产生创作冲动,发为吟咏,是为诗歌,所以物与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诗歌和现实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刘勰之前已多有论述,如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三国魏应璩报赵淑丽诗:“嗟我怀兮,感物伤心。”晋代阮籍咏怀诗:“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晋代陆机文赋讲得更清楚:“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物感说,是对这些观点的继承和发挥。
刘勰之后,关于物与情、诗歌与现实关系的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南朝梁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又谓:“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突出了社会现实矛盾对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影响,比之刘勰的论述有了很大的发展。
“应物斯感”正确描述了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肯定了客观现实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
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
-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之十》 纪昀 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 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 这是一首描写天山天池景色的七绝。诗下有作者自注:“博克达山有龙湫,周环十余里,深不可测,万峰拱抱如莲
-
【4853】南非的启示(秦晖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61 5万字,2013年9月第1版,78元)△2部分:第一部分:南非之魂——曼德拉传:好望之源、
-
【序章】:时间的上游上游,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独木舟时代启航。中游,人类入易卦,又急急走出卜辞船们,正挣扎在自己酿造的羊水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集市繁华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集市的诗句,请问描写热闹集市的古诗,描写集市的诗句。----------原创-----《集市》青橙红绿众纷纭,人来车往沸声腾。毫分计较口才奇,生活小康富裕奔。---------------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扩写古诗词的方法,内容包括扩写古诗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古诗改写的方法,如何扩写古诗。这是苏轼游西湖的一篇诗作,大致可改写这样: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苏东坡和朋友正在西湖上泛舟饮酒,突然乌云翻腾,暴雨突至,象墨汁一样的浓
-
《一寸光阴一寸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诗的前两句“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是写韩歆“昔日”与“今日”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唐至德三载)被贬,由殿中侍御史来广德隐居,此时李白送韩歆去广德。昔日,韩歆是侍御,“或给事殿中,或举劾非法,或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
【原题】:与公序避暑石盎方昼欲寝闻林间鸟乐因得小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