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推》全文、注释和赏析
两三月前,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说有一个卖报的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电车又刚刚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却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
我们在上海路上走,时常会遇见两种横冲直撞,对于对面或前面的行人,决不稍让的人物。一种是不用两手,却只将直直的长脚,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踏过来,倘不让开,他就会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这是洋大人,都是“高等”的,没有华人那样上下的区别。一种就是弯上他两条臂膊,手掌向外,像蝎子的两个钳一样,一路推过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里。这就是我们的同胞,然而“上等”的,他坐电车,要坐二等所改的三等车,他看报,要看专登黑幕的小报,他坐着看得咽唾沫,但一走动,又是推。
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逃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他就从活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用舌头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旧历端午,在一家戏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空地上,据说去看的又有万余人,人山人海,又是推。
推了的结果,是嘻开嘴巴,说道:“阿唷,好白相来希呀!”
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而且这推与踏也还要廓大开去。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这时就只剩了高等华人颂祝着——
“阿唷,真好白相来希呀。为保全文化起见,是虽然牺牲任何物质,也不应该顾惜的——这些物质有什么重要性呢!”
六月八日。
【析】 这是鲁迅以丰之余的笔名发表于1933年6月11日 申报· 自由谈的一篇短文,作者从某报登载的一个报童被乘客推下电车碾死的新闻,联想到在上海滩“时常会遇见” 的 “横冲直撞”,推与踏并施的蛮横人物,愤然遣责了那些“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的“高等”华人和洋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歧视,是鲁迅的一贯思想。他在创作的后期,更加自觉地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社会现象,进一步发展了反对等级歧视,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因而文中所表达的对 “牺牲的物质”——“下等华人”的同情尤为深切,对压迫和歧视现象的愤慨尤为强烈。
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由个别推及一般,是这篇文章艺术构思的一大特点。本来,在“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上海,一个卖报的小孩被推而致死,这类事件虽属偶然,但却并不特别令人惊异,更难引起一般人的大发感慨。然而,鲁迅巧妙地从这偶然事件的细微之处入手,由 “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推断出“即使不是 ‘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然后再生发开来,推及一切在上海乱推乱踏的“高等”、“上等”人,并剖析他们置“下等”华人于死地而不顾的横行霸道行径,画出“上等”华人这一类型的丑态。这样,作者避开了偶然事件的表象,敏锐地抓住其必然性的实质,从一个小事件揭示出在等级森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劳动人民必然遭受欺压的事实。“谈风月”而不离 “风云”,论小事而意义深远,展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主题——反对等级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欺凌。
行文生动,文学性强,是这篇杂文的另一特点。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一是用事例来加强生动性。在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中,作者用十分简炼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了报童被推而碾死和某戏场因失火谣言造成十多个少年被推踏致死的情状。这样,避免了抽象的议论和呆板的行文; 同时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二是语言生动形象。无论是叙述性语言还是议论性语言,都准确精炼而又生动形象。比如写在上海横冲直撞的两种人物:“高等”的洋大人是“不用两手,却只将直直的长脚,如入无人之境似的踏过来,倘不让开,他就会踏在你的肚子或肩膀上”;“上等”的华人是“弯上他两条臂膀,手掌向外,像蝎子的两个钳一样,一路推过去,不管被推的人是跌在泥塘或火坑里”。一个踏一个推,用颇带感情色彩的白描和适度的夸张,形象地勾勒出两种人物的特点,使那些以 “高等” 和 “上等”人自居者的丑恶嘴脸,深深地留在读者的印象中。三是模拟“高等”华人口吻:“呵唷,真好白相来希呀。为保全文化起见,是虽然牺牲任何物质,也不应该顾惜的——这些物质有什么重要性呢!” 维妙维肖的描摹,造成很强的讽刺效果,同时把“高等”华人贱视他人生命的卑劣心理暴露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所谓“高等”、“上等”华人形象生动的,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当读者把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中对此类人物的描写集中起来,便可发现,作者对中国社会这类人物的本质特征的准确概括,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又一艺术典型。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47-648页.
-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作品赏析【原题】:其二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尔咨嗟。留题石经院三首
-
万里来又去,三湘东复西。别多人换鬓,行远马穿蹄。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
过淮阴有感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
-
恭惟同自出,妙选异高标。入幕知孙楚,披襟得郑侨。丈人藉才地,门阀冠云霄。老矣逢迎拙,相于契托饶。赐钱倾府待,争米驻船遥。邻好艰难薄,氓心杼轴焦。客星空伴使,寒水不成潮。素发干垂领,银章破在腰。说诗能累
-
【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唐杜牧《 秋夕 》 【意思】宫女手执一把轻罗小扇,扑赶着在夜色中游荡的流萤。 【鉴赏】秋天清凉的夜里,深宫中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轻罗制成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原诗
-
作品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的代表作。由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招集各种
-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 ① ,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 ② ,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帷:帐幔。鉴:照 ②孤鸿:失群的大雁。号:哀叫。 【
-
《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
《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
抬头见喜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出处】唐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 【意思】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全诗】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