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当时京城长安的一个女子,怀念久别的丈夫的痛苦心情。 词的上片,写思妇在春夜闻萧时怀念丈夫的情景。词一开头,着一 “咽”字,便为全词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萧声呜咽,月明如水,正衬托出秦娥心境的凄苦和孤寂。在那 “梦断秦楼”、辗转反侧的深夜里,听到那声声如泣如诉的箫声,看到楼头清凉的月光,内心深处翻起了层层波涛:“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八个字,不仅点明了当年分别时的季节和地点,也暗示了思妇多少年来一直在等待、盼望丈夫归来时的那种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痛苦心情。“伤别”二字是全词的核心。 词的下片,写思妇在秋天游览长安名胜时想念起丈夫而更添悲楚愁绪的心境。眼前的美景胜地,在思妇的心目中都显得十分肃条冷落,无意游览赏玩。重阳节是一个容易引起思亲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妇在乐游原上,见众多士女登高赏玩,尽情欢乐,怎不惹起怀念亲人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词中重复出现“音尘绝”三字,用语沉重,感情绝望,逼出末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作者通过这荒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思妇内心的深悲巨创。 这首词围绕着女子怀念久别的丈夫这一中心线索而展开。在作者的笔下,不论是春天的萧声、月光、柳色,还是秋天的西风、夕阳、陵阙等等景物,全都是为了刻画思妇的内心世界而安排的。特别是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情绪和声调上,显得十分悲壮,其境界与意义都超出了离情别绪的描绘,而成为抒发怀古伤时之作。它使人联想到,汉唐盛世已成往事,只剩下残照中的陵阙供后人凭吊。因此有人便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伤今怀古。这是此词在情调上存在的两重性。它常引起后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明王蒙画 忆秦娥词意图跋: “余观邵氏闻见录,宋南渡后,汴京故老呼妓于废圃中饮,歌太白 秦楼月一阙,坐中皆悲戚莫能仰视。良由此词乃北方怀古,故遗老易垂泣也。” ( 铁网珊瑚 卷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也说: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尽千古登临之口。”这都足见这首词的艺术概括力、艺术感染力之大。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不少人怀疑它是后人伪托,但由于它本身较高的艺术价值,古今也有不少词选,把它们放在李白名下,作为文人词作之魁首,“为百代词曲之祖”。
-
【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语出《论语·公冶长》。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可粉刷。比喻自甘堕落的人不可救药,不可造就。
-
笼中鸟今年春节特别热闹,电视节目里出现了几十年没演过的《四郎探母》,果然是升平气象,不再怕杨延辉发牢骚了,但也别有一番感想。“我好
-
【5459】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第2版)(〔美〕雷德·海斯蒂、罗宾·道斯著,谢晓菲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75万字,201
-
忆见奇童髧两髦,遽惊名誉众推高。东山子弟家风在,西汉文章笔力豪。方看凌云驰騄骥,已嗟埋玉向蓬蒿。追思阳夏曾游处,抚事伤心涕满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命运自己掌握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诗词,把握自己的命运诗句,古诗体现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留水尚能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 ① ,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 ② 也。”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之路。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是多么可悲呀! 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尚知道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
-
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天,张问陶与兄问安一同在京参加会试,落第后便相约买车西归。当走出栈道,来到送险亭时,诗人即景会心,写下了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绝句。
-
这首词的标题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黄时雨,柳宗元诗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词中所写,正是这种景象。 上片写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疏雨”是间歇的雨,“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正所谓“雨丝风片
-
苏轼 方山子 (1) ,光、黄间隐人也 (2)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3) ,闾里之侠皆宗之 (4) 。稍壮,折节读书 (5) ,欲以此驰骋当世 (6)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