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七律·登庐山》注释和鉴赏
毛泽东诗词七律·登庐山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②,跃上葱茏四百旋③。
冷眼向洋看世界④,热风吹雨洒江天⑤。
云横九派浮黄鹤⑥,浪下三吴起白烟⑦。
陶令不知何处去⑧,桃花源里可耕田⑨?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①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滨长江,东傍鄱阳湖。东北—西南走向。长约二十五公里,宽约十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相传商、周之间有匡氏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山,故名。山中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云海弥漫,林木葱茏,景色奇秀,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②飞峙,谓庐山拔地而起,凌空若飞。峙,耸立。③“跃上”句,谓乘坐汽车沿盘山公路驰上庐山。葱茏,形容草木茂盛、青翠。这里用如名词,指郁郁葱葱的山峰。四百旋,1953年建成的庐山盘山公路,自山脚至山上的牯岭镇,全长35公里,转弯约四百处,故云。④冷眼,谓以冷淡、冷静的态度看待事物,亦有蔑视之义。向洋,对着海外。按,当时国际上的反华声浪甚为嚣张,本句为此而发。⑤“热风”句,唐代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三十三曰:“春风吹雨洒旗竿。”热风,夏季湿热之风。按,此句语义双关。其一为写实,庐山带江枕湖,云蒸雾蔚,夏日热风吹雨是常有的事。其二为象喻,暗指热气腾腾的“大跃进”景象。 ⑥九派,见前菩萨蛮·黄鹤楼篇“茫茫九派流中国”句注文。⑦浪,指长江的波涛。三吴,泛指长江下游地区。具体的域限,古籍称引,所指不一。或谓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〇渐江水。或谓吴郡、吴兴、丹阳(今南京一带),见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八二州郡一二。或谓吴郡、吴兴、义兴(今江苏宜兴一带),见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或谓苏、常(今均属江苏)、湖(今属浙江)三州,见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或谓苏、润(今江苏镇江一带)、湖三州,见明代周祁名义考卷三地部。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写给钟学坤的信中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致钟学坤)他取的是与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相同的一种说法。白烟,水汽。唐刘禹锡途中早发诗曰:“水流白烟起。”以上二句谓西瞰武汉,东眺苏浙,是作者驻足庐山高峰、放眼长江流域时的精骛神游之辞。⑧陶令,即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当东晋、南朝宋之际。曾仕晋为彭泽县(今江西湖口东)令。由于不满意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弃官归隐,躬耕于乡里,时或到庐山来游观。事迹见于宋书卷九三、晋书卷九四隐逸传。他以诗名家,有陶渊明集。⑨桃花源,陶渊明撰有桃花源记一文,说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业的人偶然误入了桃花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文中所虚构的这样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时代社会现实的否定,具有一定的进步的思想意义;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类“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以上二句,毛泽东缅怀家在庐山附近、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的古代大隐士陶渊明,兼对其社会理想的可行性提出疑义:桃花源里可以耕田么?言外之意,“桃花源”虽好,却是空想,并不可以耕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只有如今的人民公社才能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按,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错误地提出:人民公社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最好组织形式”,“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此诗末句,与当时党内的这些认识有关。
【赏析】
庐山,奇峰峻岭,云雾迷漫,飞瀑清流,气候宜人,又因襟江带湖,更显气度非凡,历来为山川胜地。1959年6月底,毛泽东登临此山,于山巅近望远眺,神游天下,心骛八极,自会有他人登临时没有的胸怀和感慨。
诗开篇一“飞”字灵动异常,一“跃”字威风八面。庐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连绵,气势雄伟,诗人却能让其“飞峙大江边”,不仅化静为动,而且化山石为生命。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然而正是这奇崛雄伟、郁郁葱葱的高山,诗人却能一“跃”而过“四百旋”的山弯立于高巅,俯视江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大有成竹在胸、跃跃欲试、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登上山顶,立于山巅,万千气象,都来眼底。成竹在胸的诗人面对眼前诡谲苍茫的云雾之海,想到的是“小小寰球”舞台上正演绎着的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与背叛,不觉以大鹏蔑视蓬间雀般的眼神报之以一瞥。其时的中国,先有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近有苏联单方面宣布与中国签订的核协议无效的信义背叛(1959年6月),诗人领导下的国家处境艰难。然而,这样的“世界风雨”在诗人眼中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闹剧。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业,人间真正的希望在这里。诗人之所以有“冷眼向洋”的豪迈与自信,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国家近十年的迅速发展,三是眼下神州劲吹的人民公社“热风”。政治家的魄力、诗人的激情、个人的禀性让立于庐山云雾之上、峻岭之巅的毛泽东不可能不发出此等声音。尽管诗人此时对1958年的北戴河会议所制定的“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冒进”方针有所警惕和反思,但诗人内心依然认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跨向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一步。在全国一派“人民公社好”的浪潮声中,诗人登临庐山,想到国际与国内、眼下与未来时,岂能没有他自己成竹在胸的豪迈与自信?在他的诗中,出现飞跃的“热风”精神,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既是毛泽东本人的性格、气魄与精神追求,也是那个时代群体精神的体现。
立于山巅,西望江汉,东眺苏浙,诗人心中豪情万丈。颈联二句紧承颔联诗意,实虚结合,写景与叙事相伴而生。实乃写江汉与三吴大地,虚乃借黄鹤腾飞与升起白烟写中国大地上干劲冲天、热气腾腾、群情激动的“人民公社”运动,而这一运动的背后又寄附着诗人无限向往的繁荣与富强,有着奔向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写景是写想象中的云浮水拍的武汉三镇和烟水迷离的吴越之地,写景的背后就是叙述在中国大地正发生的伟大建设行动。
正是有了颔联与颈联的情绪积淀,才有了诗人的最后一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样的问话是激情的收束,也是自豪与自信的表现。诗人用自己独有的幽默朗笑着环问四周及天下:陶潜呢?他哪里去了?他幻想的那个乌托邦桃花源可能耕田?诗人言下之意是,只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大道,才是真正走向人间桃花源的正途!
这首诗,气势恢宏,激情澎湃,是诗人与时代的共同产物。读者可从中窥见出一个时代的环境,也可以从中感知一名诗人政治家的激情。时代远走,诗中所涉及的当年“左”的错误只能化作后人的镜鉴,但就诗歌自身的表达来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文章作者:张克中
-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作品赏析【鹤注】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原注:“时有吐蕃之役。”王粲诗:“从军有苦
-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开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
-
韩退之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
-
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後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相从痛饮无余事,正是春容最好时。
-
秋天是从家乡一朵金黄色的南瓜花处抵达人间的。立秋时节,南瓜被做成美食。香气,押韵般平仄而來,将秋天诗意的装点。白底蓝花小碗里的一抹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出处】唐杜甫《 旅夜书怀 》。 【意思】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全诗】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温庭筠 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 天香熏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暖迷青琐, 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温庭筠这首咏苦楝花诗写得词藻华美,颇具脂粉香泽。首句“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写苦楝花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
兵革自久远,兴衰看帝王。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老将一失律,清边生战常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汤。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嗟彼苦节士,素于圆凿方。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凋弊惜邦
-
冰封已久的热情随一场情人雪下得有滋有味染白一季思绪演绎一场绽开的戏剧六角的美丽允许我做出桃之夭夭的想象然后给大地讲我与桃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