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野菊》鉴赏、赏析和解读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这是一首咏菊的七律,和李商隐的一些绝句小诗比起来,由于篇幅的扩大,内涵也大大丰富了。在这首诗中,一丛摇曳的野菊,惹动了诗人无限情思。
诗一开头写道: 在苦竹园南,椒坞的旁边,长着一丛美丽的野菊花,它的香气轻微而清远,花上的秋露象涓涓的泪水。从意思上看,前句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方,后句描绘了野菊动人的神态,然若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诗人倾注了多么深沉的感情。苦竹是竹的一种,笋箨上有黑斑;坞是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野菊就是孤独地生长在这么一个荒凉而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四周伴随着它的只有苦竹和野椒。竹苦、椒辛,暗喻愁苦,既点缀了环境的萧飒冷落,更透出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后一句中连用两个叠音联绵词,“冉冉”指慢慢地,“涓涓”状连续不断貌,把野菊的神态描绘得凄楚动人。野菊不象那些名贵的花那样香气扑鼻,更不能在明媚春光中与群芳斗艳,它只是微微地散发出它的淡淡的清香;也只有和野菊同样命运的人,才会发现它,注意它,而诗人正是以切身的同感,饱含深情地关注着它。同时,“微香冉冉”又是菊花高洁不俗的品格的象征,诗人对它的倾心也正与自身的清高相吻。秋菊上挂着点点秋露,在诗人看来却是辛酸的泪水,更清楚地表明诗中的野菊就是诗人心上的形象,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注入事物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了。野菊本无生命,更谈不上垂泪,这是诗人在当时当地看到野菊,触动了自己的身世之悲,使诗人心中的泪水与菊花上的露水相应,生出 “泪涓涓”的诗句。李商隐的诗作中常有类似的描绘,如 天涯 诗中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欢快的莺啼在诗人听来好象是悲哀的啼哭,由此再想到泪水,这都是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所不同的只是“莺啼如有泪”是由听觉触发的,而此诗中的野菊垂泪是由视觉触发的,钱钟书称之为“移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仅开头两句就表明,诗,不是在咏菊,而是在抒发内心的怨愤,野菊的被弃于野地而不为人注意正是诗人沉沦漂泊,苦闷孤寂的真实写照。
次联两句承上而下,既写出野菊的精神,又寄托身世之感,是咏物诗中的传神之句。如果说首联两句诗人在对野菊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已丝丝爱意的话,那么在这两句中诗人几乎是直抒胸臆了,因而内涵更深沉,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成为本诗的主旨。“节物”指每一时节特有的事物,如春桃,夏荷,冬梅等等都可称节物,此处自然指秋菊,因菊花“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芳心”指柔情,这里指惜花之意。“寒雁”指秋天的大雁,秋风萧萧,寒意袭来,雁将南飞而循迹;“暮蝉”指秋后的蝉,盛夏已去,其鸣也哀,行将应时而消失;故寒雁、暮蝉同指即将过时的事物。这两句说: 我虽已悲伤秋节的景物如同寒雁一样行将过时被弃,但又怎忍将一寸芳心寄托在暮蝉的哀吟中呢?从表层意思来看,诗人看到野菊将随时节消失而悲伤,然而不甘心这一片惜花之情就此了了,更进一步地抒发了自己对野菊的爱怜和惋惜。然而从深层意蕴来剖析,诗人更明白地表现出一种身世之悲,暗喻自己羁泊无依,孤寂被弃的命运,并表示出不甘沉沦的态度。这两句意思包含了一个转折,上句是对自已弃置寂寞的生涯的悲悯,这种情绪在李商隐的不少诗中都有反映。他也爱梅花,写过几首咏梅的诗,诗中就用梅花来暗喻自身,如:“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梅花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忆梅)诗人惋惜梅花“早秀”,甚至怨恨它先春而开,“长作去年花”。而待到春回大地、万花竞放时,它却早已花凋叶枯,悄悄地埋在土下,不能享受这大好春光,无法在万紫千红的世界中展示自己的英姿而与群芳争艳。实际上诗人所传出的却是对自身“早秀”而“不待作年芳” 的命运的哀怨和怜惜,同 “已悲节物同寒雁”透出的信息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在这首诗里作者虽自悲,却还不自馁;虽失望,还抱有一丝希冀,盼望自己的命运能有转机,能在“大好春光” 中施展才干,实现抱负,这就是“忍委芳心与暮蝉”所蕴含的真意。程梦星说次联这两句和 离骚 中 “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的意思合拍,这是有道理的;何焯说此诗“言弃置而心不灰”,更是深得其旨。
接着诗人的情思一发不可收。自悯身世而又不甘沉沦的情感驱使他在联想的天地里驰骋,展开了后两联的诗句。第三联两句由此时此地此景触发,想到了当年的难忘情景。这两句在句法上是倒置的,当理解为:“当此夕,细路独来;省他年、清樽相伴。”意思是:正当这日暮之时,在幽僻的小路上我独来寻菊;回想起当年,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菊的日子。这里上句写今日的孤寂,下句忆昔日的清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独”、“夕”三个字将当时冷落萧飒、暮霭沉沉的环境和诗人孤独寂寞、怅然若失的意态就表现得十分够味。下句一个“省”字很传神,本义当为“醒悟”,在这里可解为“突然想起”,诗人在日暮之时孤伶伶地面对一丛摇曳的野菊时,突然回想起当年也是这种时节,也是观赏菊花,然而不是孤孑一人,而是与朋友一起举杯相邀,饮酒相乐,时过境迁,情形是多么不同啊!李商隐的 樊南文集补编 有 上楚启 说到 “菊亭雪夜,孟觞曲赐其欢”,描述了他与上司、朋友令狐楚等人饮酒赏菊的场景,“清樽”句指的可能就是这些往事。令狐楚在当朝地位很显赫,宪宗时期做过宰相。李商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幸亏有堂叔指点求学,大和三年堂叔去世,他不得不辍学以求仕途进身。当时令狐楚任天平军 (治郓州) 节度使,聘李商隐入幕做巡官,并以其少俊,“奇其文”,颇为礼遇,并特意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綯等交游。李商隐感激令狐楚的知遇之恩,与其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来此诗中所记的“清樽相伴”,一定是充满欢乐的,诗人在凄清之中想起当年欢聚,不仅增添了诗的力度,而且为最后一联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联诗人又将联想的思绪在空间延续,想到宫中御苑的移花,为菊花鸣不平,并寄托了自己的怨愤。诗中说“在宫中新建的紫云苑里,移来了许多花木,但却没有这傲霜的菊花。“筵”本指古代坐具,也指酒席,在诗里取意不可拘泥,“御筵” 当泛指宫中皇苑。诗句的意思很显豁,如此高洁不俗的菊花,御花园里竟得不到一席之地,诗人自然为菊花愤愤不平了。然而菊花是诗人心中的形象,菊花的品格、遭遇正是诗人品格、身世的写照,其寄托之意也是很明白的。诗人才华横溢,品行高洁,却不为权贵所重,仕途穷困,覊泊无依,不得“近御筵”。所以这是诗人借菊花之不入御筵,喻自己不能通朝籍,以发泄胸中的愤懑与不平。当然这里也有埋怨令狐綯不肯援手之意,当时令狐綯正在朝官迁中书舍人,犹如皇苑新移之“花”。令狐綯不象父亲那样政治上有所作为,对上善迎合而得宠,对下则“忌胜己者”,有蔽贤害能的劣迹。他与李商隐表面上长期维持交往,但内心宿怨很深,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抑。李商隐自然希望通过此诗向令狐綯陈情,有希望他推荐的意思。所以程梦星,何焯等人都指出此诗与李商隐的另一首 九日 诗词旨相同。在那首诗里,作者也以饮酒赏菊的往事起兴,叙述了令狐父子对他的不同态度,“憾其子,追感其父”,一气鼓荡,感激忿怨,以至令狐綯见诗而惭怅。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诗毕竟是艺术作品,不能句句考证,过于坐实,以影响我们对诗歌的艺术鉴赏。
综观全诗,以“野菊”命题,“苦竹椒坞”指在野艰辛;“紫云新苑”喻在朝得意。朝野之分不言而喻,正是诗人“君子在野”,希冀进身朝廷之真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夏天炎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夏天炎的古诗词,关于夏天炎的古诗词,与《微笑的可乐》类似的短文,含有线索的。《夏田园杂兴》(其)【宋】范梅金黄杏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篱落唯蜻蜓蛱蝶飞《池》【宋】杨万泉眼声惜细流树荫照水晴柔荷才露尖尖角早蜻蜓立《晓净慈
-
保罗与佛兰采斯加 我扬声说道:“疲倦的灵魂啊! ① 假使没有人禁止,请来和我们说话。” 如同斑鸠为欲望所召唤, 振起稳定的翅膀穿过天空回到爱巢, 为它们的意志所催促: 就像这样,这两个精灵离开了 黛多
-
一直想写一写那段扔在黑土地里的童年和籽粒饱满的作物包括一岁岁成熟起来的棉花、红麻、高粱穗晃晃悠悠的黄书包和打着赤脚的红色修辞但我做
-
文殊菩萨,出化清凉,神通力以现他方。真座金毛师子,微放珠光。众生仰持宝盖,绝名香。我今发愿,虔诚归命,不求富贵,不恋荣华。愿当来世,生净土,法王家。愿当来世,生净土,法王家。
-
小慧卷二十八小慧卷二十八 【原文】 熠熠隙光,分于全曜。萤火难嘘,囊之亦照。我怀海若,取喻行潦。集《小慧》。 【译文】 一
-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
-
在苏北许多地方,成年人听到小孩子打喷嚏,总要说一声“狗百岁”。百岁: 是祈愿安康长寿的意思。这一习俗要从给孩子取贱名说起。 从前老百姓没有文化,认为贫穷是命里注定,灾难是天神的惩罚。“人穷最怕病来磨”
-
闻君泽畔伤春草,忆在天门街里时。漠漠凄凄愁满眼,就中惆怅是江蓠。
-
林语堂先生只佩服《论语》,不崇拜孟子,所以他要让娘儿们来干一下。其实,孟夫子说过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娘儿们只会“养生”,不会 “送死”,如何可以叫她们来治天下! “养生”得太
-
这首诗首联点题,写了巴陵山的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颔联写湖景,水与山皆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颈联前句想像洞庭鱼龙变幻,着眼于自然,后句追思帝子神灵,着眼于神话;尾联写诗人陶醉于湖光山色中,乐而忘返,且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