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
鉴 赏
舜是孔子和孟子都非常崇敬的一位古代圣人,他的一大优点便在于他乐于学习他人的善处,即句中所说的“与人为善”。此处的“与人为善”与今人的理解有一定差距,孟子的原意是,吸取他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相当于偕同他人一起行善。舜在取得禅位之前,向他人学习耕稼、陶、渔的方法,在获得帝王之位后,又向他的大臣们学习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可以说,舜能成为圣君,与他一生都乐于向人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人的善处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主张“性善论”,但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至善的,事实上,人们必须通过修身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乐取于人以为善”便是孟子从舜身上总结出来的修身的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必须是“取善”,即学习他人的长处,而且还要对长处短处进行鉴别,从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其次,还应注意舜的学习对象,“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也就是说,舜的学习对象是不分层次不分等级的。这点对于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境界的人尤为重要。幼儿是擅于学习的,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许多知识和能力都不具备,然而人长大后,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多,往往会产生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降低,只知屈从于权威,因此博采众长尤为必要。
孟子提出这一论述的目的,除了仰慕圣贤、启发后人外,更重要的是向当时的国君们阐述他的政治思想。舜得天下,是因为他善于舍己从人、取善于人,也就是顺从民意、以民为本,这其中暗含了一个政治成功的逻辑前提——肯定民众的智慧和劳动,而这在战国时期众多的政治理论中可谓独树一帜。“民”在孟子心目中不是生产和战争的工具,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勤劳的群体。虽然孟子并没有跳出“君与民”的等级观念,但他对于民智民力的肯定,已经具有了超前的眼光,代表着一种时代的进步。
-
此诗对浪迹江东的李白表达了深深的思念。杜甫曾随李白漫游一两年,对李白很是倾慕折服,感情很深厚,一旦分离,关山阻隔,难免不时相思。在冬日寒冷又冷清的书斋环境里,这种相思的寂寞更加悠长深广。这首诗就是这种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梁园等地的
-
卫青开幕府,杨仆将楼船。汉节梅花外,春城海水边。铜梁书远及,珠浦使将旋。贫病他乡老,烦君万里传。 作品赏析鲍曰:前有《寄杨五桂州》诗,杨盖自桂而徙广也。【鹤注】《寰字记》、《方舆记》皆云:梓州有铜
-
放萤苑即隋苑,一名上林苑。按《资治通鉴·隋纪七》炀帝大业十二年,五月,“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至七月幸江都宫。放萤事在东都,人们一般取江都之说。张翥的这首诗重在揭示荒淫亡国灭身的道理,在对比中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杨花吹春一千里”的“杨花”既谐杨广之姓,又暗用北魏胡太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对清洁的环境的描述,内容包括形容“清洁”的诗句,关于清洁的诗句,关于清洁乡村,保护环境的古诗。形容“清洁”的诗句有: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2、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谢懋《霜天晓角·桂花》3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生古诗词朗读,内容包括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八上16首,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六十一篇音频,钦州市中小学生古诗词朗诵比赛视频。1.孔子语录 《论语》(春秋)孔丘2.鱼我所欲也 《孟子》(战国)孟轲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战国)孟轲4.曹刿论战 《左传》
-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落星寺崒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雁飞云路声低过,客近天门梦易回。胜概唯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闲
-
【释义】 古代格言。意思是: 水流到滩头,不是出自流水的本意,云从山洞里飘出,也不是白云有意为之的事情。意思是说这世上有许多事,都是自然而然,或者是机缘巧合,天意安排,非人力所能更改。
-
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起舞者谁欤,莫作三人看。峤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乃知天壤间,何人不清安。床头有白酒,盎若白露漙。独醉还独醒,夜气清漫漫。仍呼邵道
-
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狂童何者欲专地,圣主无私岂玩兵。玄象森罗摇北落,诗人章句咏东征。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羽林东下雷霆怒,楚甲南来组练明。即墨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