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唐山水诗鉴赏
张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姚崇任宰相。十二月张说因与姚崇有矛盾,罢为相州刺史,不久,又贬为岳州刺史。这首七言绝句,就是在贬官岳州时写的。诗人被远置江湖,常郁郁不乐。他在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诗中说:“石木无生意,寒云若死灰”,“谁念三千里,江潭一老翁”,表现了被迁谪的凄苦心情。在送梁六自洞庭山中,他借着抒写送别之意,以“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的诗句,微妙地传达出难以追攀九重帝居的莫名惆怅。但张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仕途上的坎坷遭际,并未能使他消极沉沦。他在这首吟咏洞庭山水的诗中,唱出了开朗乐观的调子,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首句 “平湖一望上连天”,大笔挥洒出碧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远眺湖面,感到波翻浪涌,广袤无际,仿佛能涌上九重,同碧天连成一片。这句诗写得境界壮阔,很有气势。这是洞庭湖的实景,但也具有比兴的意味。这幅波涌连天的洞庭湖景,不正是作者一定要重返朝廷的强烈心愿的象征么?次句“林景千寻下洞泉”,描绘湖上君山层林叠翠的高深壮丽风景。君山把千重翠色投进山脚的深深洞泉之中。境界澄澈如画,足使人心旷神怡。这句诗同前句一样,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含蓄流露。千寻林景,如此高峻壮丽却能影落洞泉,似是微妙地寄托着希望皇帝体察下情,关怀贬谪之臣。从写景的角度看,这两句诗一写湖水,一写君山,一是平远之景,从近到远横向铺展; 一是高远之景,从上到下俯仰纵贯。这样,画面便富于立体感和纵深感。总之,造语天成而能写景入妙,即景发兴造成情味悠长,显示出诗人的艺术功力。
第三句,以 “忽惊”兴起,突作转折,又开拓出一个崭新境界。诗人正在满怀豪情逸兴地纵览湖山壮美景色,忽然惊觉湖上波光闪闪,阳光灿烂,交相辉映,一派光明满溢。这幅奇妙景象,显示出诗人对自己的光明前程满怀希望,也充满信心。于是,他仿佛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边。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表示希望得到帝王的重用。诗人运用这个历史典故,同眼前湖上光华满盈的景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意气昂扬地抒发了对于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
胡应麟说:“盛唐绝句,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诗薮)这首诗以兴为主,即景发兴,景中有寓意寄托而不露痕迹。语言高华朗秀,骨力雄健,气格天成,确实兼具盛唐七绝的兴象风神。它同那首送梁六自洞庭山都可以说是唐代七绝由初入盛的显著标志。
-
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 第一、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辣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 》。 【意思】你清晓临镜,当会忧愁 为那消逝的青春容颜; 长夜吟咏,当会觉到 月华的清寒。 【全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
-
戏曲·汤显祖传奇《惊梦》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
-
【注释】:
-
《好学通古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名句】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译文】深沉厚重是第一等的天资品格,磊落豪雄是第二等的天资品格,聪明才辩是第三等的天资品格。
-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
-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