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说“面子”》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说“面子”》全文、注释和赏析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 “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 “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 “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 “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 也说穿了 “今之君子” 的 “面子” 的秘密。

十月四日。

【析】 给不给 “面子”,或说某某人“面子”大,它已成相当多的中国人的口头禅了。所以鲁迅说:“‘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由于熟焉不察,人们也就认为它天经地义,不再去想它是否合理。但鲁迅却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其一,所谓上流人士,他们对“面子”看得很重,将它和自己身价联系起来。鲁迅说: “这 ‘脸’ 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不怕 ‘丢脸’,便是 ‘不要脸’。”这种爱面子似乎出于自尊,却又决不是。譬如有些做官的,口头上一再说要廉洁奉公,却趁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按说这贪污行为该是很丢脸的事,是不要脸,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种感觉。相反倒认为这是他们的本事大。至于车夫偷了一个钱袋,被人发现了就是失了面子的。可见这“面子”界线是包含着阶级内容的。

其二,这“要面子”的陈旧观念也浸蚀到下层人民中间去了,并发展为可怕的变态心理。如本文中所举的“三喜子” 为他人送殡因争白衣不遂而大打出手的故事。鲁迅说: “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 而又 ‘不遂’,足见并非亲族,”既如此,为什么“三喜子”竟有失“面子”的愤慨呢?三喜子也说不清,为说不清的事而大动干戈,它实在是一种心理变态。令人担忧的,它竟成了消极的国民性弱点的一种表现了。如“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 ‘有面子’”。这种爱“面子”的心态,在中国自古有之,孟子在离娄中所说的“良人”在妻妾面前吹牛,说他在外面如何和那些富贵人家大吃大喝,而实际上是讨乞,便是一例;裴子语林中的石崇夸富又是一例;更典型的则是红楼梦中的贾府,从老祖母到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言谈处事无不膺服“面子”第一。当这种爱“面子”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便是鲁迅所说的 “阿Q主义” 了。鲁迅举了两个生动事例,如其中一个:“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 ‘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 ‘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这个小瘪三不是地道的阿Q似自轻自贱吗?有人说,这种爱“面子”是他制他律人格的表现,即他的价值取向完全取决于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看法如何,而不看它的是非曲折。这实际上就是取消了自己审视问题和保留看法的独立人格。为了保全“面子”,它必然出现在中国很发达的 “文饰”现象。所谓 “文饰”就是“用逻辑证明的方式(尽管错误)来为那些若不用某种方式解释就会引起不安的结果求理由。其类型有两种。(1)酸葡萄心理。即贬低个人渴望得到但又不能获得的东西。(2)甜柠檬心理。即有些本来无明显吸引力的东西,但在获得之后,又尽可能美化颂扬它”。①鲁迅在本文最后所说的“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它不就是一种典型的“文饰”吗!鲁迅深刻地指出,这就是“今之君子”要“面子”的秘密,这种为保全 “面子” 的文饰是可怕的腐蚀剂。

本文是随笔形式,它以拉家常聊天的方式,因而可以海阔天空,纵意而谈,也因此,文中趣事、趣语所显示的幽默就颇能吸引读者。如在上海,有一些曾被外国人踢了几脚不以为丢“面子”,反倒认为有 “面子”的心理变态时说: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 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 ‘丢脸’ 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它笑中有刺,是地道的鲁迅式的幽默。

字数:2945

①魏磊中国人的人格第174,17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翟大炳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25-726页.
猜你喜欢
  • 韩愈《戏题牡丹》全诗赏析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杜牧·阿房宫赋》鉴赏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散文全文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

  • 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全诗赏析

    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领上发未梳,妆头书不卷。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对君忽自

  •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题(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内容包括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初三古诗的赏析题,初中九年级古诗赏析。九九九九年级年级年级年级下下下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 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 〖唐

  • 金少凡《年的末日阳光》

    有一双眼睛从理工楼的第四层,由打北边数第三面,挂着红绒布窗帘的大玻璃窗子里面朝外窥看的时候,正是公元1982年的末日。末日俩字,当时的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处】唐李白《 望天门山 》 【意思】两岸青山对峙,相继出迎, 我乘一片孤帆从日出的地方驶来。 日边来: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犹 如来自太阳升起处。一说指太

  •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赏析》

    此词上片景起,情景交织,“泪乍收”已是伤情毕现,又接之以“遣怀”二句,点明伤感之由。“摘花销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怅。下片写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帘影碧桃”、“屧痕苍藓”表现人去楼空的寂寞,结句又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 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宋)陆游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育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 ② ,仰视眉宇寒峥嵘 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杖横 ③ 。 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眼明 ④ 。 北扉南海均梦耳

  • 典故“人面桃花”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叩) 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