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磵《浣溪沙·梦中作》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金)王 磵
浣溪沙·梦中作
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阳人影入江深。倚阑疏快北风襟。雨自北山明处黑,云从白鸟去边阴。几多秋思乱乡心。
黄昏时分,从林樾深处传来人家急促的砧声,在这个特定听觉感受里,凝结着“秋”的凄清:因为砧击声表示着闺中妇女在漂洗衣帛,准备过冬服装了。而一年岁月将尽,瑟索凉风最易惹起他乡游子的诸般牵系,那么,它就不仅仅是生理直觉,也包涵着有关心理活动与情绪指向。况且,一天光阴不也行将消逝吗?满地夕阳垂注,伴归舟载着行人随江流泛去,愈飘愈远,那影子直入水云深处……当此之际,羁旅思家者的心情怎样呢?能不生发出萍梗飘零的喟叹!不过,上述云云,只是开端二句潜容的深层意蕴,待到全篇结句才最后被提示点醒;而在表层的结构位置上,它们还属于客观景色的一般描写,凉秋日暮时的物象,正是“倚阑”凭眺所闻所见者,这由第三句“倚阑疏快北风襟”挑明。披襟当风,放眼送目,“疏快”是此际的胸怀感受,其实,也概括了全词的风神格调。
上片自景起,歇拍到人;下片却不另作新境,仍接着就人所眺望者落笔。正是“北风”劲吹挟带云雨来,“北山”本来以夕阳映照得“明”,因为有了“雨”才骤然变“黑”,这里的“自”字表示由“明”到“黑”的过程、缘故。“白鸟”疾飞,大概也是因暴雨迫至而急忙归巢吧? 故它的‘去’途紧擦“云”边,两相映比,更显衬出“阴”得浓重;句中的“从”字反就“云”着眼,不说是“鸟”就云,化无知的自然现象为有知生命,另一方面,也暗示“北风”的劲急,才能吹云“从”鸟。这两句生动细致,既精确地刻画了风雨来时的具体境况,又渲染出一派急遽惶动的气氛情调,自然而然推出最后的点睛之辞:“几多秋思乱乡心”!至此,也就明白“倚阑”人天涯游子的身份,萌生“乡心”的是他啊! 前此种种景象,凡“暮砧”、“夕阳”、“北风”之类,无不触发其“秋思”,引动久客思归的乡愁,并与开端遥相呼应,使景中含情、情以景出,有交融互生之妙。
这首词题目为“梦中作”,自然是异域客居无聊,白日凭阑眺望,因纭纷秋色而生感,遂夜有所梦。但无论梦中还是醒时,那贯穿始终不改的,却纯然是一颗执着深挚的“乡心”,故景语自多情,淡语足真情。
-
论气节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
-
[原文] 卷上 仁本第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
-
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
【原题】:胡彦功挽章中间家事少贬遂谢宾客绝馈饷者三十年已而复振
-
国学名句“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语出战国屈原《九章·怀沙》。村里的群狗狂吠,是因为它们看到了奇怪的东西。诽谤英雄怀疑豪杰,原本是庸人的惯伎。此句以群犬狂吠喻指小人对俊杰的诽谤,表现
-
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
-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宝应元年成都作。大麦干枯小麦黄①,妇女行
-
风暖凌开,土昌泉动 〔1〕 。游尘曝日,鸣雉依陇 〔2〕 。主人拂黄冠,拭藜仗 〔3〕 ,布蔬种,平圻壤 〔4〕 。通畔修直,膏亩夷敞 〔5〕 。白茎紫蒂,豚耳鸭掌 〔6〕 。沟东陌西,行三畦两 〔7
-
作者: 张翼之 《三国会要》二十二卷,编纂者杨晨,清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轫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似乎又到了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家,都感觉到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