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山中梅》全诗原文鉴赏
冯子振
岩谷深居养素真,岁寒松竹淡相邻。
孤根历尽冰霜苦,不识人间别有春。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开端一句直接入题,“岩谷深居养素真”,是写梅生长山岩深谷之中,外人不易到此处,也就不易见到它。正因如此它才能与世隔绝,修养自己的纯洁真率的本性。没有一点世俗的薰染。扣和山中梅的题目,写出它的生长环境与条件,以及其素真的本性特征,这与经过人工稼接、栽培修理,按园艺家们意志生长的园梅,迥然不同,具有“野性”,即按自己的独立自由意志,朴素真淳的本性生活。这一“野性”特征多么与那些远身避乱,独善其身的隐士君子的特征相近!第二句则叙写山中梅的情性志趣,“岁寒松竹淡相邻”,梅的特性喜洁、耐久、抗寒,开在百花之先,性淡泊而不争艳。山中梅又与青竹、苍松杂生在荒山幽谷,水滨僻野之中,与竹、松为邻。这句诗亦是写梅兼喻人。以梅之特性,妙悟出做人的道理。诗的第三句转写山中梅的孤独、磨难、争生存的精神。“孤根历尽冰霜苦”,山中的野梅,无人爱怜,孤独寂寞,经历了无数的严霜冰雪的磨难之苦,它没有被折磨死,枯萎零落,而是劲干虬枝傲然独立苍穹,冰姿玉骨,坚强抗争,独立求生的精神多么令人神往!结尾诗句是全诗的结论。“不识人间别有春”,是说山中梅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以自己的花容清香迎接自己天地中春天。而不知道人间还有与自己不同的春天。这是化用陶潜桃花源记的思想,表示永葆这种“素真”本性,追求这种永无穷尽的自然美的境界,而不改变自己志节情操。
总上所析,这是一首咏山中梅的咏物诗,但不是纯粹的静物写照,而是借物托志,塑造山中梅的艺术形象与品格,渗透着作者的人格美的情思与追求。
-
俞安期《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穿云巖》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穿云巖刘仙巖(1),仙人刘仲远所居。抵山之半,入户旋返而上登者,爲升真洞,仲远鍊真沖举(2),咸在兹焉。左
-
作者: 高安 【本书体例】
-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
【原题】:腊日同舍郎即湖上送诸葛吏部赴胡北常平次汪吏部韵
-
西岳出浮云。积雪(一作翠)在太清。连天凝(一作疑)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一作大)寒。森沈华阴城。昔闻乾坤闭(一作开)。造(一作变)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一作山)。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
-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希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
三悲曰:奇峰合沓半隐天,绿萝蒙茏水潺湲〔2〕;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川谷萦回兮
-
[唐]神秀 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慧能这两首偈是佛教禅宗史上的著名话头。达摩东来,面壁九年,悟出佛法,创立
-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出处】唐杜甫《 春宿左省 》。 【意思】 我明天早上有一个奏章要献上去,恐怕会延误时刻,所以屡次在夜里询问是什么时候了。 【全诗】 《春宿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