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偈两首》
[唐]神秀 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慧能这两首偈是佛教禅宗史上的著名话头。达摩东来,面壁九年,悟出佛法,创立禅宗,是为初祖。二传至慧可,三传至僧璨,四传至道信,五传至弘忍,均为衣钵相传。据丁福保笺注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记载,五祖弘忍欲传衣钵,“一日唤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神秀是弘忍的上座弟子,便在南廊壁间写上“身是菩提树”这首偈。弘忍看后,并不赞赏: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而当时慧能不过是一名破柴碓米的下等僧徒,但悟性很高,针对神秀之偈,也写下“菩提本无树”这首偈。弘忍看了,非常赞赏,便三更秘密传法于慧能。“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怕有人加害于慧能,叫他逃到南方去,隐藏在猎人中十五年,后来才广为传法。神秀强调渐修成佛,这一支为北宗禅,在武则天、唐玄宗时代,曾盛极一时,后来即衰落不振。慧能强调顿悟成佛,这一支为南宗禅,在唐肃宗时代最后战胜了北宗,成为中国禅的正宗,历经宋、元、明、清,一直流传到现代。
神秀、慧能两偈,为何一悟一不悟?本文拟从佛教哲学的角度,作一些赏析。
先说神秀之偈。此偈通首为喻体。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修炼悟道、宣讲佛法,故首句以菩提树来比喻佛教徒之肉身是使用内典,相当贴切。佛家以“明”作为智慧、真言的别名,因为智慧、真言能破烦恼之“闇”;与“闇”相对,故称之为“明”。又佛家将智慧照了亦称之为“明”,所以次句将心比之为明镜台也是很贴切的。三、四两句承接此句继续用喻,意谓明镜必须不断地勤加揩拭,才能使它一直保持明净,不沾灰尘;喻指僧徒必须勤加修炼,不停地用智慧破除烦恼,方能保持住内心的清澈明净,方能更好地了悟佛法。
如果以一般的佛教教义来衡量,这首偈比较真切地写出了僧徒对于佛法的悟解,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以禅学的理论来衡量,那就至少在两个基本点上,与其教义格格不入,所以被弘忍判为尚未入门。
从达摩至弘忍的禅法,佛教史上称之为如来禅,以区别于这之前的各种禅学,如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六祖慧能以后,创立禅宗,称之为祖师禅。现在且不说祖师禅的理论,即使仍以如来禅的理论来衡量神秀之偈,也是完全不合格的。
如来禅主要以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为传法依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维摩诘所说经曰:“知诸法如幻,无自性,无他性。”“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既无自性,也无他性的,当然就无实相,都是虚妄的,包括身与心。至于如来佛所说的心,其实是“非心”。由此可见,神秀之偈肯定了身、心之有,犯了根本错误,当然尚未入门。此外,晋宋之交的竺道生,就已创建“顿悟成佛”说,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写辨宗论支持道生的“顿悟”说,在佛教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神秀的偈中说什么“时时勤拂拭”,显系渐修而非顿悟。从这一点来说,也是不合格。
至于慧能的偈,那就与神秀完全不同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将菩提树(身)、明镜台(心)彻底否定掉,当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惹尘埃(为世俗烦恼所苦)了。敦煌本坛经说:“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见也。”“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同上)明确了以上这些禅宗理论,即可从根本上来区别神秀、慧能二偈。
这两则偈,纯从佛家的理论讲,慧能偈可得衣钵之传,而我们对偈作新的理解,则慧能偈纯属主观唯心主义,相反神秀的偈语倒能给人以某些启示。要保持身之洁心之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勤拂拭,首先就得有求净之心,这才有拂拭之举。拂拭还必须“时时”勤为之,如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得一时之净却不能永远不沾尘。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也必须时时听取外界的意见和经常自省,只有这样勤拂拭,才能一直不沾尘埃。
-
曾巩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谿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谿,其隅因客土,以出谿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本篇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诗中描绘了寒蝉悲鸣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诗句凄切动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痛感和对命运的无力。这首诗充满了忧伤和无奈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触动。这首诗通过对寒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忧伤情感,表达了对逆境时刻所感受到的无奈和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诗句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
好事近 【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故人来自远,邑宰复初临。执手恨为别,同舟无异心。沿洄洲渚趣,演漾弦歌音。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
典雅诚信以坦其言,俭勤庄睦以坦其家。|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典雅诚信以坦其言,俭勤庄睦以坦其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美文美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美文美句1 1、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
-
春灯迷史 清刊本《春灯迷史》扉页书影 清抄本《春灯迷史》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十回。题“青阳野人编演”。青阳野人无考。成书于清嘉庆初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