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红烛》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流泪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籍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这首诗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反映了青年时期的闻一多的真实思想感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在红烛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点明这种象征的含义,以后逐步展开,完成这象征意象的表达。本诗表现了诗人一度的矛盾与彷徨,“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芒?”可笔锋一转,诗人又以坚决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信念:“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颗火热的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在这段描述中,诗人奉献出了一颗充满改造世界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心。但是,诗人在歌唱光明、勇于献身的同时,也在流泪。“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自己就要流泪灰心。这种表面矛盾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落潮后先进青年的典型心态。他们坚持斗争,不满现实,可又感到压抑与苦闷。闻一多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诗歌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头,使人读起来连贯、上口,同时也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
据乱之世则多君为政,升平之世则一君为政,太平之世则民为政。 ——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人民自治,为人民基本必要之权利,人民自决,尤即为人民基本必要之观念。 ——沈钧儒《上海市民各团体代表大会宣言》
-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81篇(今存39篇),《夏小正》为第47篇。《隋书·经籍志》除载《大戴礼记》外,还另载《夏小正》1卷,可见隋朝以前即有单行本
-
李 治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
-
忆昔识君初,我少君方壮。风期一相许,意气曾谁让。交游盛京洛,樽俎陪丞相。騄骥日相追,鸾凰志高扬。词章尽崔蔡,论议皆歆向。文会忝予盟,诗坛推子将。谈精锋愈出,饮剧欢无量。贾勇为无前,余光谁敢望。兹年五六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杜甫的诗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苦和痛苦中的沧桑感受。上一句是“明日哭声谁能听”,下一句是“天晴日暖好花开”。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岁月流转中的困顿与无奈,但又寄托了他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诗句富有哲理和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楚和坚持。对于凡人来说,在生活中常常会遭遇艰难和困境,但只要坚持希望和信念,就能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些诗句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展示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触动人心。
-
骑裔裔,车斑斑。鼓箫悲,神欲还。轰振凯,隐林谷。执妖厉,归献馘,千里肃兮。
-
“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隐士”类的诗句。 头戴竹笠,手持羽扇,大江南北任我走遍。诗句表现了作
-
沿着大路走向一个城,一个小孩子赶赶紧紧的跑着。那个城躺在地上,好大的建筑都横七竖八的互相枕借着,仿佛呻吟,又像是挣扎。远远的看来,似乎他刚刚被火,那血色的火苗还没熄灭,一切亭台楼阁砖石瓦砾都煅得煊红。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杨万里)原文|鉴赏|赏析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自光宗绍熙元年(1190)至三年任江东转运副使,权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这首诗收在《江东集》,作于江东任的第三年。松源、
-
我的族兄纪中涵做旌德知县时,县城附近有猛虎为害,已经伤及数名猎手,以致无人敢捕。县里百姓向知县请求,道:“除非将著名的徽州‘唐打猎’请来,不然不能除此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