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齐桓公好服紫》意译和解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公,姓姜,名小白,五霸之一。②五素不得一紫: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这句话的意思是:紫的价格五倍于素还多。③臭: 气味。④郎中: 官员。
【意译】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整个国都的人全穿起了紫色衣服。这个时候紫绸的价格比素绸高出五倍还多, 这又使齐桓公担忧起来, 他对管仲说:“我爱穿紫衣,紫绸就贵得很,全城老百姓却也一个个都穿起紫衣来,我该怎么办呢?”管仲答道:“您既然想改变这种风气,何不试试自己不穿紫衣呢?对臣下说:‘我很厌恶紫色染料的气味。’此后遇到穿紫衣来进见您的臣下时,您就说: ‘稍退后些,我厌恶紫的气味。’”齐桓公说:“好。”这样一来,当天朝中官员就没有一个穿紫衣的;第二天,整个都城没有一个穿紫衣的;到了第三天, 整个齐国境内也没有一个穿紫衣的了。
【解说】
在古代社会中,帝王的爱好往往能左右一时代的风气,成为整个国民效仿与追求的目标。唐朝时,明皇宠幸贵妃,重用杨国忠,“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形成一代风尚;而到晚唐,李后主偏于辞章,荒废朝政,也使整个社会追求艳词丽句,倚声填词,达一时之盛。在这则寓言中,也同样由于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使得整个国都的人都穿起紫色的衣服来了。当然,国王的爱好既然能够形成某种社会风尚,他的反对也就可以促使某种风气的扭转了。在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之后,齐国果然再也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在此,读者可以对我国的一句成语“上行下效”有着更为形象与真切的了解。它可以提醒人们:在上者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才能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便是意料之中的了。还须值得我们今天的读者注意的是:作为古代社会中帝王与臣民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畸形的。帝王决定着臣民的荣辱,功名,升迁,他们之间是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任何帝王的所谓表率作用,其实都不过是一种做作与表演,与我们现代社会中榜样的力量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情。因此,人们在欣赏这则寓言时,一方面必须认清“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的道理,同时另一方面还必须认清古代君臣关系中畸形的一面。这样,人们才能对这则寓言故事作出正确的阐述与评判。
【相关名言】
自觉有何长处,便当极力保存而更发扬光大;自觉有何短处,便当极力避免而更奋发有为。
——邹韬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期望孩子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孩子寄语”的古诗词,古诗词中父母对孩子祝福、期望的句子,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寄语诗句。1. 《春日》北宋· 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2. 《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
-
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间亲疏。杯盘狼藉吾何敢,车骑雍容子甚都。此夜新声闻北里,他年故事纪南徐。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人天百忆躯。纵饮谁能问挈壶,不知门外晓星疏。绮罗胜事齐三阁,宾主谈锋敌两都。榻畔烟花
-
窟 穴 ◆ 卡夫卡 我们在沙地上掘了一个窟穴,窝在里头十分舒逸。夜里我们蜷缩在一块儿,父亲便把树干架在穴顶,覆上枝叶,好像我们
-
越入寇,不韦避兵而走剡 ① ,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 ② 之下,得大木而庥 ③ 焉。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
-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语。 【赏析】 这首诗作者写于1944年。全诗一共四句,简洁明快,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进步
-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史载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联合各路诸侯,统军三十万,兵分三路追击西楚霸王项羽,把项羽围困在咳下。刘邦并用张良计,命汉军夜时皆于四面唱起楚歌,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在
-
嵩岳神惟降,汾川鼎气雄。生才作霖雨,继代有清通。天下称贤相,朝端挹至公。自家来佐国,移孝入为忠。霜露多前感,丘园想旧风。扈巡过晋北,问俗到河东。便道恩华降,还乡礼教崇。野尊延故老,朝服见儿童。
-
朱永波·吻出来的世界名画朱永波2016年年初,90后意大利留法女生凯瑟琳用嘴唇亲吻画板,创作人物肖像画的事件突然走红。起初,人们只是觉得
-
此诗意境与《诗·小雅·出车》的后半有些近似。《出车》里写到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最后一章更写到在“春日迟迟,卉木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