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君子于役》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①曷至哉?②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③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④曷其有话?⑤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①君子:这里是妇人对丈夫的称呼。期:指服役的期限。②曷:何时。③埘(shi时):凿墙而成的鸡窠。④不日不月:没日没月,意指归期无定。⑤佸(huo活):聚。⑥桀:木橛,用于栖鸡。括:义同“佸”
【译文】 夫君服役,归期遥遥,何时相聚?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了,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夫君服役,怎不使我愁思万缕!
夫君服役,遥遥无期,怎能相聚?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夫君服役,可曾渴饥?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宋·谢枋得:“鸡之栖,牛羊之归,皆以日夕为期;君子之行役,不可以日计,不可以月计,不可以岁计,至于不知其期。仁义之意泯然矣,文、武、宣王之治何时而可复见乎。”(诗传注疏卷上)
宋·王质:“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羊牛下来,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离,妇人尤甚。”(诗总闻卷四)
清·王夫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非不为之期也,虽欲期之而不得也。东周之失民,宜其亡矣。秦、隋、蒙古之瓦解,赋未尝增,天下毒闷,胥此也夫。”(诗广传卷一)
清·钱澄之:“篇中感物兴思皆牛羊鸡栖,为寻常耕牧之家所见,似非大夫妻也。”(田间诗学卷二)
清·顾镇:“‘苟无饥渴’者,所谓‘万里之外,以身为本’(后汉书)也。”(虞东学诗卷三)
清·姚际恒:“(“君子于役”三句)句法错落。(“鸡栖于埘”三句)日落怀人,真情实况。(“鸡栖于桀”三句)此一句关上下,上同。”(诗经通论卷五)
清·方玉润:“小序谓‘刺平王’,伪说以为‘戍申者之妻作’,皆凿也。诗到真极,羌无故实,亦可自传。使三百诗人,篇篇皆怀讽刺,则于忠厚之旨何在?于陶情淑性之意义何存?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又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即诗之所为教,又何必定求其人以实之,而后谓有关系作哉? (眉评)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诗经原始卷五)
【总案】 以欣赏角度而论,本诗作于何时,是否为“刺平王”而作,“君子”是贵族武士还是平民役卒,都无关宏旨。一则诗中并无确言;再则千年战乱,南北烽烟,征人远戍,劳苦艰辛,亲人离散,万里愁肠,这些已是“永恒的主题”,非一朝一代一人一事所独专。作品所描绘的,看似一幅田园牧归的寻常小景,而天边落日、地上牛羊鸡豚皆有归栖,唯独征人不归!对比映衬之下,征妇倚门望归、怅然凄切的殷殷深情异常真切感人,这才是诗之真情真味所在。故虽为寻常小景、匹妇声口,却唤得千古有情人之共鸣。诸家评说,或钩深探隐,或涵咏玩味,见仁见智,各有所主,终以方玉润之说最为切实中肯,可谓风人知音、诗家之论。
(汤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句远行古诗词,内容包括写一句关于远行的诗句2年级,关于远行的古诗词,形容远行的诗句。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在一个霞光灿烂的清晨,诗人告别彩去缭绕的白帝城,登上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注释】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官有权位的人。 鄙:眼光短浅,鄙陋。 【赏析】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战于长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军事实
-
清乐平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
八荒驰惊飚。万物尽凋落。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龙凤脱罔罟。飘摇将安托。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
-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
诗一开始就把皇帝车骑到东庄比作是从天而降,将宴会音乐比为仙乐,宴会之盛大非凡,也就不言而喻。三联描绘东庄景色气象阔大,南山渭水尽收眼底,尾联说明皇帝车驾流连忘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