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注释】
选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林之乐:在山林中自由生活的乐趣。
乐其乐:因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赏析】
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失败,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贬官知滁州,在滁州两年多,政宽事简,年岁丰稔,故经常去西南的琅琊山游宴,留恋风景,并写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以“乐”字为主线,由亭名推演出醉翁的“山水之乐”,由亭外之景、林泉之景、朝暮之景、四季变化引出“其乐亦无穷”,接着写太守宴,众宾欢,渲染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总之,始终从“乐”字生发,凸显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内心境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意思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览山水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作者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活动,从大到小,由远而近,由外而内,最终聚焦到一个中心——醉翁身上,然后以“醉翁”为中心,紧密围绕“乐”来进行描写,先后用了十个“乐”字:描写林壑之乐,四时美景之乐,山中游人之乐,宾客及禽鸟之乐。接着由禽鸟之乐推及众人之乐,由众人之乐升华到太守之乐,最后点明太守之乐在于乐民之乐,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怡然自得的神态。而在这众多纷乱杂沓的物态人情中,由于有了“乐”字的穿引,文意便显得集中凝练,既表现了人与禽鸟的和谐共乐,更凸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操和胸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为政一方,政绩卓著,欣于太平,希望保持这种和平安定的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显然地,由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作者放情山水之中,希望借此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所以,在作者怡然自适、悠游闲淡的外表下,在抒情气氛浓郁的诗意描写中,人们仍然可以体味到作者内心深处那种难以排遣的失意、寂寞、忧闷和苦恼!
本句是全篇的警策之语,其中两用“知”与“不知”转折造势,一转一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炼句炼意的艺术功力。
-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⑤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
古文观止·清文·林嗣环·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
钴鉧潭记钴鉧潭记 【原文】 钴鉧潭[140]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141]自南奔注,抵山石,屈[142]折东流。其颠委势峻[143],荡击益暴[144
-
《牡丹·诉衷情宫中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曹勋西
-
【3697】睡眠革命:如何让你的睡眠更高效(〔英〕尼特•立特尔黑尔斯著,王敏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3 6万字,2017年6月第1版,49 8元)△
-
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鬓丝千万白,池草八九绿。童稚尽成人,园林半乔木。看山倚高石,引水穿深竹。虽有潺湲声,至今听未足。
-
名言: 志为气之帅,志锐气自役。 注释: 锐: 坚锐, 突出。役: 服从。 句意: 志向是勇气的统帅, 志向明确了, 勇气就自然随之出现了。 出处: 清·计元坊《励志诗》
-
国学名句“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出处和解释
【名句】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语出《汉书·李寻传》。马如果不勤加喂养就不能在路上飞奔,人才如果不经常培育就不能使国家强盛。说明领导者应当重视培养人才。
-
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
-
宋·陆游绍兴初2,某甫成童3,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皆嚼齿4,或流涕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