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姜夔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白石的这首七绝,是写来向张平甫婉辞赴宴的。平甫是诗人挚友张鉴的字。
“老去无心听管弦”二句申述辞会的直接原因。第一是“老”。人至年老,于饮宴管弦已了无兴趣,因而不想赴宴。姜白石政途不顺利,一生未仕,生活也清贫困顿,常需依附于友人。据夏承涛先生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考定,白石曾于绍熙四年(1193)起与张平甫交往,张平甫卒于嘉泰二年(1202)。周密齐东野语亦记白石曾自称:“旧所依倚,惟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由此可知白石写此诗当在三十八至四十八岁之间。又,白石早逝,卒年仅五十四岁,诗中既称“老去”,此诗或许作于这十年的后期。其实诗人所谓“老”,乃从生活不顺利,体质衰弱,心境苍楚,意兴阑珊的自我感受而言。第二句申述辞会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病”。体弱多病,已是不胜酒力,自是不便赴宴了。这样,诗的首二句扣着“不欲往”生发,交代了“不欲往”的充足理由,以求挚友见谅,情意是十分恳切的。“人生难得秋前雨”二句换一个角度抒怀,叙写自己的心愿,这是“不欲往”的又一重原因。“秋前雨”指入秋以前夏末的透雨。夏日炎热,人也烦闷,“秋前雨”则可消暑送凉却闷,能使人心情怡悦,精神为之一爽,诗人也正想领略这种新凉带来的使人惬意的佳境。对这种愿望,诗人又用了“人生难得”四字强调,更可收到使对方充分同情与理解的效果。“虚堂”指空阔幽静的厅堂。
此诗显出了诗人与张平甫之间的深厚情谊。透过平静淡泊的表象,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生坎坷的知识分子的悲苍凄凉的心境,虽然它表露得是那样隐约。
-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
-
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扪萝涩先登,陟巘眩反顾。要求阳冈暖,苦陟阴岭沍。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卜居意未
-
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 “司马子长 (1) 之文章有奇伟气 (2) ,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 “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
-
这首词是女子对薄情郎分别时的寄语。开头三句写分别时的凄苦。“马嘶”二句写行者远去,送者伫立。最后是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寄语,意在以痴情感动男子。这写出了封建时代被侮辱的女子的共同心理与命运。 这是一首闺中词,咏女子盼望情郎不归的怨恨。
-
此词抒写春情。上片写室外春景。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下片写室内之人。闲凭熏笼,心事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
书画的欣赏与鉴别,需要相当的学识和精细的观赏能力。前篇:吴丞相对“正午牡丹”的分析颇为精到,这里不单表明他具有丰富的绘画知识和鉴赏经验,还表明他对于生活亦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
淳熙十六年(1189)湖州春游作,所枨触全在昔年与一合肥妓女旧情,用情痴绝奇绝,非如此不足与言白石。萧时父,老诗人萧德藻的子侄辈。萧德藻赏识周济白石,以侄女妻之。偶然邂逅,白石与友人在湖州春游,迎面而来的小艇上,有女子恍似日夕相思的合肥
-
清虚堂里王居士,闭眼观身如止水。水中照见万象空,敢问堂中谁隐几。吴兴太守老且病,堆案满前长渴睡。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未已。长疑安石恐不免,未信犀首终无事。勿将一念住清虚,居士与我盖同耳。
-
《江行日记二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形象描绘了作者乘船游江的景色和感受。文章细腻动人,文字流畅自然。欧阳修运用诗意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浩渺和壮丽,作者对江行的喜爱与向往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它展示了欧阳修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细腻的观察力,被誉为北宋散文的典范之作。
-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