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之韩愈《送高闲上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韩愈送高闲上人书
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2,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3。虽外物至,不胶于心4。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5,庖丁治牛6,师旷治音声7,扁鹊治病8,僚之于丸9,秋之于弈10,伯伦之于酒11,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12,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13
往时张旭善草书14,不治他伎15,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一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16,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踪,未见其能旭也17。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贵锱铢18,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19。今闲师浮屠氏20,一死生,解外胶21,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22,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23?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24,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
【注释】 1高闲: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善书法,后入长安寺院学习经律,为名僧之一。般若经说:“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唐代多以此尊称僧人。 2机应于心:心随机应变,熟练之极。 3神完:精神完整充实。守固:操守坚定。 4胶:粘著。 5养叔:春秋时楚国善射者,名养由基,字叔。 6庖丁:庄子·养生主所载厨师,曾为文惠君解牛。 7师旷:春秋晋国乐师,淮南子说他“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8扁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 9僚:庄子·徐无鬼所载弄丸者。 10秋:孟子·告子所载善弈者。 11伯伦:刘伶的字,西晋著名作家,喜酒,著有酒德颂。 12徙(xi喜):迁移。 13造:到、至。哜(ji计):尝味。胾(zi字):大块的肉。 14张旭:唐代吴郡(今苏州)人,喜醉后挥笔,时人称他“草圣”。 15伎:同“技”。 16端倪(ni泥):推测始末。 17能:及、到。 18锱铢(zi zhu资朱):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 19几:少数,差不多。 20浮屠氏:也称佛图,指佛教或僧人。 21一死生:把生死一同看待。 22颓堕委靡:形容精神颓唐,意志消沉。23象:即像,相似。 24善幻:善于多种幻术。
【今译】 如果能把自己的巧智另有寄托,使心灵随机应变,志气不受挫折,那一定精神充足,操守坚定,虽然碰到外边的事物,心灵也不受粘著。尧、舜、禹和商汤王治理天下,养叔练射箭,庖丁从事解牛,师旷研究音乐,扁鹊医治疾病,僚弄丸,秋下棋,伯伦喜酒,他们以此为乐,一辈子不满足,那有空暇去爱慕别的事物?因爱慕他物而改变了原来事业的人,都是登不了大堂,尝不到大肉味道的。
以前张旭善写草书,便不研究其他技艺,喜悦愤怒窘迫穷困,忧郁悲伤愉快放逸,埋怨仇恨思恋爱慕,畅饮昏醉无聊不平,心中有感动,一定用草书把它抒发来。看到外界的物品,看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的花朵果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的变化,可喜可愕,一一寄托在草书之中。所以张旭的书法,变动如鬼神,无法推测始未。他这样一辈子,因而名传后世。
现在高闲对于草书,有张旭的专心吗?没有张旭那样的专心,而只是追逐他的踪迹,看不出他能达到张旭的水平。能成为张旭自有道理,利与害必定明了,就是锱铢之微也不会遗漏,内心有热烈的情感,公义和私欲之心互相争斗抢先,有得到有丧失,奋发不弃,一一都表现在草书中,然后才可能和张旭相近。现在高闲拜僧人为师,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外界能吸引我的事物一概抛弃,他所培养的心,必然恬静得什么也引不起兴趣;他对于人世,也必然恬静无所好。恬静和淡漠相遇,精神颓唐委靡,散乱毁败不可收拾,那么对于草书能学得和张旭一样吗?然而我听说僧人能做种种幻术,高闲如果通晓那种法术,那就不是我能懂得的事了。
【集评】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一:“此序奇诡放荡,学庄子文。文虽学庄子,又无一句蹈袭。”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其用意本庄子,而其行文造语叙实处,亦大类庄子。”
清·储颀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四:“道及张颠,公文即与之俱颠。长史颠于书者也,昌黎颠于文者也。其诡变大约与南华相似。”卷十:“高闲以草书名。公讥其师浮屠氏,颓堕委靡,恐草书亦不能如旭也。用意深奥,文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四:“高闲善草书,想颇得张旭形似,而昌黎特拿一‘心’字,发出许多妙谛。细择大旨,纯是一副辟佛口角。”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第二卷:“语甚奇特,而意都不可晓。或以闲既未能忘乎名,而又从业于无用之法,故戏而讽之。”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四:“汪洋恣肆,善学庄子之文,亦可谓文中之颠矣。”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三:“闲师浮屠氏也。昌黎一生不许浮屠,故绝无可表扬。单就草书一节,略为铺张,其意思连草书亦不甚许。却妙在转折间,间间然意贬而辞不露。中论张旭一段,笔势怒突,玩之却有至理。然此非浮屠氏所知也,便实有讽意。”
清·方苞:“子厚天说,似类庄子,若退之为之,并其精神意气皆得之矣。” (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卷二)
清·刘大櫆:“奇崛之文,倚天拔地。”(同上)
清·张剑钊:“退之奇处,最在横空而来,凿险追幽之思,祭云乘风之势,殆穷极文章之变矣。“(同上)
清·薛敬轩:“庄子文,好学古文者多观之。公此序,学其法而不用其辞,学之善者。” (转引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
【总案】, 据高僧传上记载,高闲“克精书字。宣宗尝召入,对御草圣,遂赐紫衣,后归湖州开元寺终焉。闲尝好以霅川白纻书真草,为世楷法。”足见高闲在当时的书坛上名声非小。但韩愈却说他学张旭只是“逐其遗迹,未见其能也。”韩此举的目的,谁都看得出来,“名为论艺,其意乃主辟佛。”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努力推重张旭,“重旭正所以轻闲耳。”(同上)尊儒辟佛,乃是韩愈一生奋斗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先正面阐明学艺专一才能精熟,以此笼罩全篇。接着举出十一人为例,说明“乐之终身不厌”方有所精。对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发挥尤为奇绝,苏东坡诗“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送参廖诗),正从此文化出,真可谓至理之言。落到高闲草书一事,文章扣紧“有旭之心”与“不得其心”论证,闲“不得其心”的结论自然导出。结尾收得巧妙,以解脱为讥讽。
此文不是专门论佛,只是借书发挥,点到即止。文章不大作,技巧运用充分。
-
【4869】图解易经(高永平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2万字,2012年3月第1版,68元)△上篇:群经之首,玄妙的中国式智慧:①中国最古老深邃
-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 ② 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 ④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 ⑥ 其面目,望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版·政
【4488】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教学版·政治建设(中组部组织编写,党建读物出版社,16
-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惟有思归引,凄断为君弹。
-
诗歌一首 长沙雪美 邝茂仁,2018年元月28日于宁乡 忽见天公送玉棉, 远山近路白盖延。 红帽挥铲车流缓, 童谣喧处雪人蹁。
-
甜美的体验 ◆ 爱默生 在爱的世界里,个人就是一切,因此即使最冷静的哲学家在叙述一个在自然界漫游着的幼稚心灵从爱情之力那里所受
-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什么意思|大意|注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