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注释】
选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指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面对洞庭湖,相传是唐朝初年建筑的。
巴陵:即岳州,宋代郡名,古称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夫:语助词。
胜状:美好的景色。
洞庭:湖名。长江流域著名大湖。在湖南北部,岳阳市西。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于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
衔远山:迎着远山。
吞长江:吸纳长江。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早晨的阳光和傍晚的昏暗。泛指一天中天气的种种变化。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贬谪出京,出知邓州,成为一个“迁客”。 其好友滕子京谪居岳阳,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受邀写了这篇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然而作者却能抛弃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消极情怀,并以积极用世的“古仁人”精神,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其精神气概至公至伟。且看他对洞庭湖壮伟景象的描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意思说:我看那巴陵郡的壮丽景象,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口含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的阳光,黄昏的夕照,气象千变万化。
自唐代起,文人雅士到岳阳楼游赏题咏的颇多,而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在贬居邓州期间,也写了这篇游记。文章虽然名为“记”,却是一篇即事即景抒写主观情怀的美文,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对洞庭湖的景色,作了高度概括的描写。你看,从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横无际涯。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入洞庭湖,却似被吞没了一般。为此,作者用了“衔远山,吞长江”一句,来状写洞庭湖的博大浩渺;又用“横无际涯”一词,表现湖水的宽广辽远、与天相连。从时间段上,“朝晖夕阴”,气候各不相同,遂用“气象万千”形容之。这样的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包容一切的气度就尽显无余了。
与这样壮阔的景象相呼应的必是同样博大的胸襟,作者为洞庭湖壮丽的自然景象所激发,胸中升腾起来的自然也是豪情万丈、气冲牛斗。试想,这样的一腔激情,一旦喷薄而出,述诸笔端,其气势必然也是惊天动地,横扫千军的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仅仅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便将洞庭湖雄浑浩瀚的气势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而其中,“衔”、“吞”二字,更见锤炼功夫,一字千钧,气吞山河。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将博大宽仁的胸怀寓于壮丽的景物描写中,因此他这一景句,不仅意境优美,感情浓厚,充满一种浩气之气,而且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十分恰切地体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胸有天下的阔大襟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荷花桃花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荷花和桃花的古诗,描写桃花的古诗有那些,描写荷花的古诗有那些,描写荷花、桃花的古诗。桃花诗词选 一【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
《小仓山房尺牍》 清袁枚著。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前清著名文学家、诗论家,乾隆进士。40岁时辞官归山,筑室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域西小仓山下隋氏废园,改名为随园,读书为文50年,不再出仕,世称随园先生。其
-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2] 。”二者皆讥 [3] ,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4]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 [5] ,辅翼其世主 [6] ,功名俱著于春秋 [7] ,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 [8
-
鹏鱼何事遇屯同,云水升沉一会中。刘放未归鸡树老,邹阳新去兔园空。寂寥我对先生柳,赫奕君乘御史骢。若向南台见莺友,为传垂翅度春风。
-
言行“言”是言语(讲话),“行”是行为(事实)。言语不一定能够成为事实,事实也不一定根据言语。言语多而事实亦多者,上等。言语多而事
-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自然”类的诗句。 朝阳的枝条总比面阴的枝条先抽叶,这就是所谓的“向阳
-
【经文】 子言之:“归乎 ① !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 ② :‘敬忌而罔有择言在
-
客问主人曰:“朱公叔《绝交论》,为是乎?为非乎?”主人曰:“客奚此之问?”〔1〕客曰:
-
双金百炼少人知,纵我知君徒尔为。望梅阁老无妨渴,[二贤词藻赡丽,众多以予曾忝制诰,故呼阁老。]画饼尚书不救饥。[喻无益自戏也。]白日回头看又晚,青云举足蹑何迟。壮年可惜虚销掷,遣把闲杯吟咏诗。
-
金缕梅科。落叶乔木。叶掌状分裂,头状花序,蒴果。叶入秋变红色。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用材树。传统园林名树。 [释名]枫(宋玉赋)、枫香(《本草经集注》)。《尔雅释木》:枫,欇欇。郭璞注:枫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