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本文载于韩非子·喻老。“喻”是一种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喻老是韩非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此篇名为后人加。篇中以治病喻治国行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皮肤下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要厉害起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贪图好处,总喜欢给不害病的人治病,表示自己医道的高明!”
隔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再不治会更厉害的。”桓公不搭理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又隔了十天,扁鹊再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侵入肠胃,再不治就会越发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一望见桓公,掉转身就跑。桓公派人追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下,用热水捣还够得着;在肌肉里,用针灸还能够达到;在肠胃里,吃(两付)汤药也还行;(若)侵蚀到了骨髓,那就是司命所管的事,(医药)是没有办法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见。”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发痛,派人到处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了。
所以良医应在病尚处于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愈,也就是在疾病有小征象时就争取治好它。事情的祸福也有它刚露苗头的时候,因此说圣贤的人应及早开始从事。
赏读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主旨在于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这也就是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文章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扁鹊精通医术而且态度诚恳,具有治病救人的执着精神;蔡桓公刚愎自用又愚昧无知,讳疾忌医,是当时的统治者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既刻画出了一个旷世神医的形象,又塑造了一个拒谏饰非、自取灭亡的角色,这个形象的诫世、劝世的功能是巨大的。
本文写作上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语言简洁明快,对人物刻画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充分说明了作者在本篇中提出的“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关于兰,内容包括关于兰的诗句古诗,关于兰花的古诗大全,含有兰字的诗句大全。华 岩《兰》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高凤翰《题郑板桥画兰陈溉夫画松》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兰离披,兰有
-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
-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考试古诗词错反思,内容包括考试语文默写古诗错了要写以后怎么样的检讨书要怎么写,语文词语默写错太多,反思怎么写,语文考试后的反思100字。语文期中考试反思与总结可以这么写语文总体来讲考得很差,很不理想。主要是这几个原因:第一就是平时上课光顾着记笔记了,并没有完全参入到课堂里
-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口兵]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
-
【原文】 不知理义①,生②于不学。 【出处】 《吕氏春秋·劝学》。 【注释】 ①理义:事理。②生:原因。 【译文】
-
【3988】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王新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48 5万字,2016年8月第1版,56元)△共6章:①中央苏区,反“围剿”,战略转移;
-
题解 这首诗描述的是游寺后禅院,笔调古朴,兴象深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 。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②。
-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
【原题】:郡民以岁稔刑清相率为斋以报善政永嘉聂從事赋诗纪其事因依韵足成一百言以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