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登山》全文、翻译和鉴赏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原诗今译】
我整日价昏昏沉沉醉得如做梦,
忽听说春光将尽才勉强把山登。
过竹院遇山僧和他谈天又说地,
又获半日悠闲啊,短促的人生!
【鉴赏提示】
诗人早年与其弟李渤隐居庐山,走上仕途以后又颇多 危难,几度贬官流徙,终于失意归隐。李涉在其诗中说过“转 知名宦是悠悠”;“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 自无名身事闲”等一些与世相违的牢骚话。
登山一诗就是这种思想情绪的反映。首句“终日昏昏 醉梦间”写自己事不关心、百无聊赖的情绪,以至于连春天 逝去都不曾察觉。“忽闻春尽强登山”,春尽才去登山,又着 一“强”字,把自己没精打采之态写足。春光是美好的,我国 很早就有清明踏青、插柳等风俗活动。春天的气息一到,就 断不了有出门踏青的人,到清明时达到高潮,连学校的读书 人也要放假。而我们的诗人则由于情绪不佳,百无聊赖,竟 连游春的兴致也没有。大约是其他的人接二连三地游春弄 得诗人不耐烦了吧,只得勉力从俗,不情愿地也去游一下 ——再不游,春天就要过去了。这就是“忽闻春尽强登山”所 包涵的意思。
第三句的“因过竹院”承上,既然勉力出门登山,于是便 信马由缰地随意所之,到了竹院;“逢僧话”启下,想不到在 竹院(即遍栽竹子的寺院)遇到了一位僧人,一席话语,诗人 百无聊赖的情绪,以及毫无兴致的登山,一切都得到了改 观,都得到了解脱,这就是第四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告诉我 们的。可能是高僧的一番话,解开了他烦乱的心绪,使他顿 觉心地光明,从尘世蝇头名利、扰攘纷繁的你争我夺中解脱 出来,进入清静寂寞、与世无争的释道境界。“浮生”即人生, 旧时认为人生短促、世事无定,有如浮萍。“闲”,也不可仅看 作“忙闲”的闲,这是“逢僧话”的收获。与僧一席话,胜读十 年书,诗人霎时茅塞顿开,身心俱“闲”,得到了休息、悦愉和 解脱。末句是李涉的名句,是全诗的警策之处,为人传诵久 远。从末句的“闲”中,可以看出首两句刻划的诗人形象似乎 并非是真正的悠闲自在,而是在人生角逐的大舞台上,他败 下阵来,心劳日拙,经僧人一番开导,才悟出只有无欲,才能 清静。大约这就是作者赋予诗中的禅理。据唐诗纪事说, 此诗一名题鹤林僧室,可见有感谢寺僧醒悟的意思。
-
进退两难时,我们可以汲取名人名言的智慧。例如,孟子曾说过:“君子务进,小人务退。”意味着我们应积极向前迈进,而不是退缩。另外,世界上没有不动的船只,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不进则退。进退之道要看具体情况,正如古语所说:“进可攻,退可守。”人生如棋局,要懂得进退有度,不贪不妄。总之,进退之间需要智慧和勇气,决策需要谨慎思考,方能取得成功。
-
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叔子神如
-
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酒后人倒狂,花时天似醉。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何事独伤怀,少年曾得意。
-
邹善:游劳山记(节选) 邹善隆庆戊辰,孟冬之望,邹子善携诸生游大泽山。兴勃勃未已也,遂订劳山之行。越明日,抵平度。明日,抵即墨。雨阻
-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作品赏析【注释】:
-
(节自 《苏秦列传》)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 ① : “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唐]薛能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桃李乱中开。奸邪用法原
-
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东西径千里,胜处颇屡访。幽寻远无厌,高绝每先上。前诗尚遗略,不录久恐忘。忆従巫庙回,中路寒泉涨。汲归真可爱,翠碧光满盎。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见天苍
-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作于嘉泰四年春至开禧元年夏(1204—1205)镇江知府任上。郡治:郡府的官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