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秉烛夜游”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文选·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 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唐·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释义用法古人认为人生易逝,昼短夜长,应当秉烛夜游,及时欢乐。后以此典指珍惜光阴,消除忧愁,及时行乐。
用典形式
【秉烛】 唐·孟浩然:“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宋·苏轼:“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阴似奔轮。”明 ·皇甫汸:“长夜思秉烛,新月正当筵。”清 ·张惠言:“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执烛游】 隋·辛德源:“忽令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芳昼短】 宋 ·张炎:“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秉烛行】 晋 白苎舞歌诗:“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
【秉烛游】 宋·苏轼:“风流别乘多才思,归趁西园秉烛游。”宋 ·陆游:“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元·牟巘:“晓汝未许褰帏看,夜醉何妨秉烛游。”
【烛共秉】 清·王戬:“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惜昼短】 唐·白居易:“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歌秉烛】 唐·鲍溶:“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夜秉烛】 宋·辛弃疾:“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
【良霄秉烛】 唐·骆宾王:“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秉烛夜永】 宋·张孝祥:“拄笏朝来多爽气,秉烛夜永足清游。”
【秉烛夜游】 晋·陆机:“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曹松:“若值主人嫌昼短,应陪秉烛夜深游。”明 ·唐寅:“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
【秉烛游夜】 清·文廷式:“残阳易下,好飞盖西园,玉觞满引,秉烛共游夜。”
【夜游秉烛】 宋·周邦彦:“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宋·张炎:“消忧何处最好?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元·吴澄:“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题诗秉烛】 宋·黄孝迈:“谁共题诗秉烛? 两厌厌天涯别袂。”
-
【原题】:阇黎从上人予往年香火院学徒也去之天竺益求其师之说归为邑人言之予自江东归见於昭庆寺喜其进学不已为作此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朗诵表演,内容包括诗歌朗诵背景图片,适合朗诵比赛的古诗词,我们有个古诗朗诵比赛,33人的队形怎么站同时表演时的形式也得。一般来说,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最好选择一些长一点的,太短发挥不了,另外,要选一些容易表达感情的,这样评委才能体会到你的情绪变化,给你高分。
-
《复仇议》是陈子昂的《复仇议状》的简称,是一篇很有名的驳议之作。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件事,陈子昂提出了杀人犯法应处死罪,而报父仇却合于礼义应予表彰的处理意见。柳宗元却认为这不但赏罚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既合于礼义,又合于法律,应予充分肯定。
-
《显学》是《庄子》的第十五篇文章,被归类为先秦散文。以下是《显学》的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显学
大庄周梦为胡蝶,胡蝶梦为庄周。周蝶或真或梦,俄然觉则晓胡蝶之梦,俄然觉又觉庄周乃大庄周。大庄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注释:大庄周:指庄子自己的名字,也指庄子的自我意识。胡蝶:一种蝴蝶。物化:指物我不分的状态。 翻译: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也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
慢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词。唐五代时已有慢词,敦煌琵琶谱中也有慢曲子。至北宋柳永创制了大量慢词,以后词家竞相制作,慢词遂盛极一时,与小令双峰并峙。其中有的慢词确是小令的扩展,如《雨中花》有五十字体,《雨中
-
【题 解】“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处在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和众多
-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
-
孙,谓从孙行也。一本无孙字。 吾宗固神秀①,体物写谋长②。形制开古迹③,曾冰延乐方④。太山雄地理⑤,巨壑眇云庄⑥。 (此咏员外新亭。首联,言结构巧思,切员外。次联,言落成宴会.切新亭。三联,言亭临山水,切历下。) ①《左传》:
-
作者: 吴志根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元李志常记述
-
江潭共为客,洲浦独迷津。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同衾成楚越,别岛类胡秦。林岸随天转,云峰逐望新。遥遥终不见,默默坐含嚬。念别疑三月,经游未一旬。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