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灯夜话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高翔
疏雨明灯夜话长,诗中有画笔生香。
篇章此日留新韵,云水前身属老狂①。
窗迥静分光焰焰②,榻连空拟听浪浪③。
图成我亦增幽绪,竹叶离披拂短墙④。
【注释】
①云水:白云和流水。韩愈酬韶州张使君惠书:“云水苍茫日向西。”属:聚集,会合。②迥:远。③浪浪(lang):雨水倾注之声。韩愈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长福”④离披:散乱貌。宋玉九辩:“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评说】
本诗选自上海博物馆藏高翔秋灯夜话图手卷题诗。
高翔(1688—1753),清代画家,字凤岗,号西唐,别作“樨堂”、“西堂”,又号山林外臣,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今扬州)人。擅长山水,师法弘仁、石涛。尤工画梅,风格疏秀,笔法苍润。兼能画像。书工八分,亦工篆刻,师法程邃。为“扬州八怪”之一,终生不仕。亦善诗,有西唐诗钞。传世画作有弹指阁图、春山云起图、溪山游艇图等。
题画诗的首联直接点题,写出这幅人物画的主要内容。在秋风疏雨之夜,万径云俱黑,远处一间茅舍中闪烁着点点灯光,一群骚人墨客在秉烛夜谈,好不热烈。画家撷取这一生活场景入画,更提笔题诗,顿使尺幅生香,用作画的手法与技巧写诗,也就是高翔在题其溪山游艇图中所谓“以无声之诗(按:指画),作有声之画(按:指题画诗)也”。这一思想则又是诗画艺术相通相融的明证之一,在后几联中,诗中无不体现出画家所独具的笔法和语言。画上聚集的一批狂老之徒,谓其“狂”,其实只是世俗的偏见,这诚如“扬州八怪”之由来。面对眼前的白云流水,此唱彼和,留下新韵佳篇。此间刻烛争先的场面,画家选取两个物象,描绘一点而见全景,茅舍渺遥,只见窗际的灯光在忽上忽下的跳动,窗外的大雨浪浪,画中之人却全然不顾。
作完此画,画家的内心产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平添了一丝幽绪。诗的尾联就由此生发,借以抒怀言志。此情何来? 只因画中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而现实中的自我却是孤影自怜,形影相吊。如同墙边的翠竹,无人为伴,枝叶纷披,只能无聊地拂扫着短墙,但绝不肯媚俗变节,这就是题画诗告诉读者的,在画面中又寻绎不出的深意。
-
道人少贾海上游,海舶破散身沉福黄金满箧人所寄,吹簸偶得还中州。羸身归金不受报,祗取斗酒相献酬。欢娱慈母终一世,脱弃妻子藏岩幽。苍烟寥寥池水漫,自玉菡萏吹高秋。夜燃◇子煮山药,忆此东望无时休。塞垣春枯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
-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
这首词,记叙了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悲剧故事。这个故事,在现今的社会里,人们难以理解,也决不会发生。但在婚姻不自由、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旧社会里,则确有其事。
-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原诗今译】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 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石榴子儿长成。 可惜此地缺少王孙公子的车水马龙, 艳艳榴花
-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作品赏析《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 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 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 人。夫以千万倍之
-
【原题】:岩壑兄去岁此时作春前四绝句姿媚可爱然犹有遗者因复作一首
-
满经蓬蒿老不华②,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 ③ ,废馆颓楼梦旧家 ④ 。司业青钱留客醉 ⑤ ,步兵白眼向人斜 ⑥ 。何人肯与猪肝食 ⑦ ,日望西山餐暮霞 ⑧ 。 注释 ①此诗写于乾隆二十六年,作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煜《浪淘沙》李 煜 李 煜 帘外雨潺潺 ① 。春意阑珊 ② 。罗衾不耐五更寒 ③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④ 。独自莫凭栏 ⑤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