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寓言诗词鉴赏《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
[宋]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右柴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送别信州太守王秉所作。约为淳熙末年(1189)前后的作品。
在这首词里作者赞美了王秉的人品,抒发了别后的思念之情。尤其是从哲理的高度精辟地道出了王秉任职期间倍受拥戴的原因,耐人寻味。
词的上阙具体写送王秉别离的场面。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真不愿别离的酒宴早早散去,王秉这一去前景如何?一向豪放的词人此刻也不免情缕依依。“我辈情钟休问”,词人与王秉真切浓密的情谊无须质疑,那王秉为官一方的父老如何呢?“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王秉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宽厚待人,父老也是落泪田头,难分难舍。写到这里,词人笔触嘎然而止,离开具象。“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这两句既是词人对王秉倍受拥戴原因的总结,同时又是对这一情事颇具理性的概括。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取义于东方朔答客难之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里的意思是说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因为鱼儿必须吸取水中的杂质才能生存。但这里的秋水清澈得能看见毛发,没有任何杂质,鱼儿无从吸取养料也就无法生存,所以必定是“千尺定无鱼”了。从而说明王秉为官期间能遵循这个客观规律,仁慈宽厚,待人处事从实际出发,恰如其份,不挑剔,不苛求,赢得了民心。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充满了生活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纷纭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激烈残酷的。人们追求那种尽善尽美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有所得必有所失。依据这个规律,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处理问题,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我们对人一味求全责备,对事一味要求完美无缺,我们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一无所获。正如词中所言,水太清就不会有鱼。要有鱼,水就不会太清。
词的下阙着意写了王秉走后词人对他的牵挂和信州百姓对他的怀念。“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人们对他为官时的思念不会忘记。同时词人也感到自己老了,剩下的时光不多了,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
同许多别离诗词一样,词人写得情深意切,独到之处在于作者除了别情依依,还非常理性地去评价友人,从中悟出人生真谛。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处】唐杜牧《 秋夕 》 【意思】冰凉如水的月光照在宫门的石 阶上,宫女斜卧在临窗的床上,凝望着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诗人 采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锁于
-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
则阳游于楚 ① ,夷节言之于王 ② ,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 ③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 ④ ?”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⑤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 ⑥ ,夏则休乎山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此是其四。 《从军行》是乐府平调曲名,最早为三国魏左延年作,后代多有人以此题写诗,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从军生活
-
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严城殊未
-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
-
家声赫奕盖并凉,也解微吟锦瑟傍。擘水取鱼湖起浪,引杯看剑坐生光。风流别后人人忆,才器归来种种长。不用更贪穷事业,风骚分付与沉湘。
-
这是首应制诗,抓住帝王乘驾出现这一瞬间,通过描绘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雍容华丽与帝王车驾的皇家气派,歌咏太平天子祭祀典礼。
-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原文】一钩初月[1]临妆镜,蝉鬓[2]凤钗[3]慵[4]不整。重帘[5]静,层楼[6]迥[7],惆怅[8]落花风不定。柳堤[9]芳
-
《菊花·对菊》咏菊花诗鉴赏 齐已蝶醉蜂狂半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