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注释】
选自汉代毛诗序。
变风:指诗经中属于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被称为乱世之音。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作中对现实社会颇多感愤、怨刺之辞。
【赏析】
这是毛诗序对西周中期衰落后诗歌创作的看法,后来成为儒家评判诗歌的准绳和规范诗歌创作的观点: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意思是:变风发自诗人情感,但又不超出礼义范围。发自诗人情感,是人之常情;不超出礼义范围,是先王德泽教化的结果。
变风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中衰以后,被称为乱世之音。西周中期以后,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诗作中对现实社会颇多感愤、怨刺之辞。其中不少篇章,对统治阶级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和讽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热烈纯真的爱情,是国风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汉代儒家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百姓心中的怨情借诗歌抒发出来,讽刺上政,即“发乎情”,是人之常情,民之本性的反映,是可以接受的,这就肯定了诗歌的抒情特性。此其一。
其二,儒家强调诗歌必须为政治教化服务,不能超出封建礼义所规定的伦理范畴,因此要求诗歌在抒发怨情时,掌握一定尺度,诗人的性情不能超越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即合符“礼义”。这就把诗歌的抒情和言志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了儒家的诗歌理论。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儒家以此为思想渊源,进一步将诗歌的言志抒情与政治教化作为诗歌评判的原则和标准,完全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它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诗人、诗论家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古代诗坛上,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
-
鲁迅的《墓碣文》是为纪念自己好友杨铁心而写的。通过描写英勇的杨铁心,鲁迅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震撼人心。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激动,感受到了鲁迅对杨铁心的深情厚意。
-
【注释】: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 。 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渐新痕悬柳 ,淡
-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品赏析【注释】:[1
-
作者: 〔英国〕D·H·劳伦斯 【原文】: 严寒持续了
-
万人歌舞乐芳辰,长养恩深第四春。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璇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 作品赏析【原题】: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人和则气和,故王道得而四
-
原题:北宫丸上作(本诗摘自报纸,失其题目。本题为编者加)
-
《桃花·诉衷情次韵李伯纪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堂作业(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全册忆江南作文400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堂作业,内容包括四年级下册课堂作业古诗词三首相同和不同之处,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全册忆江南作文400字,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复习题《附答案》。《忆江南》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可美了,那里的风景我可熟悉呢!下面我给你们介绍吧!早上,旭日东升,江面上一片红霞,衬着江畔鲜红的花朵,如同
-
自从别君来,远出遭巧谮。--韩愈斑斑落春泪,浩浩浮秋浸。--孟郊毛奇睹象犀,羽怪见鵩鸩。--韩愈朝行多危栈,夜卧饶惊枕。--孟郊生荣今分逾,死弃昔情任。--韩愈鹓行参绮陌,鸡唱闻清禁。--孟郊山晴指高
-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骚人:诗人。评章:评论,论断。须:应该。逊(xùn):差,比不上。 【大意】梅花和雪花互相争夺着春色,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