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扩喻- 修辞艺术
206. 我主张百花争艳,而且一个诗 人,也不一定只写一种形式的诗,正如 好的厨师,不是做一样菜。要紧的是煎、 炒、烹、炸,总该有自己的风味,让人 品得出,闽粤的甘甜,川康的麻辣。(张 志民 诗缘)
评析 诗的创作,从总体上说,应是形 式多样,百花争艳,就一个诗人而言,也 不一定只用一种形式,需要具有个人的 特色,这样才会出现诗歌创作的繁荣景 象。这是本体。喻体为: 厨师不能只会 做一样的菜,而应煎、炒、烹、炸,样 样都会,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有自己独 特的风味,如“闽粤的甘甜,川康的麻 辣”。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各成句子, 构成扩喻。扩喻的容量大,不仅能把话 说得浅显易懂,使读者加深理解,而且 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207.我强迫自己静下来读植物学方 面的书籍,并认真地做着阅读摘记;纤 维素分子对植物极为有用,假如没有纤 维素,所有植物都会像胶状物那样柔 软。它起源于依靠太阳能所进行的光合 作用。就像老秦,在党的阳光下…… (呀,怎么拿老秦和植物类比?)我接着 阅读: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是:碳、 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 锰、铜、锌、钼、硼,必须元素在十五 种以上,而有些人只会给植物 “二二 二”,“六六六”,“DDV”,天天打除虫剂 还了得。(思想别开小差)缺少某种元素 时,植物体便会出现某种病症。秦官属 缺少哪种元素呢?她为什么过早地白了 头发呢?她的性格为什么变了?她本来 在学校里爱唱歌、爱打球、爱傻笑…… (黄宗英 大雁情)
评析 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以植物缺 少某种元素就会出现某种病症比喻老 秦,这既有对老秦献身精神的歌颂,也 有对其过早衰老和坎坷遭遇的深切同 情。形象贴切的比喻和真挚深厚的情感 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问题 的深刻思索,富有极强的表达力。
208.我所感谢的还不止此,我还感谢 他们给我一个伟大的教训,使我知道人 间的一切苦难,都可以借“遮眼法”而 解脱。天灾、人祸,而国民还是熙熙如 登春台者,实在并不怪他的没有热血, 而是遮眼的事太多之故。地火在地底运 行,但只要上面还长着野草,就会使人 忘掉爆发的危险。(徐懋庸我所见的世 界)
评析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有“遮眼的 事”,常使人只看到某些现象,而忽略了 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和可能发生的 “危 险”。作者将二者联系起来,构成扩喻, 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憎恨 感情,语言虽然委婉含蓄,但是不乏锐 利和强烈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209.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喜外弟卢伦见宿)
评析 “雨中黄叶树”不仅烘托了荒凉 的气氛,而且还巧妙地比喻了灯下“白 头人”。头发斑白的老人在昏黄的灯下 显得越衰老了,就像被雨淋打的叶子已 经发黄得快要凋零的树木一样。这个比 喻很能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穷困潦倒的 悲苦情景。
210.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 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 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 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 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 是白睡了吗? (毛泽东 论持久战)
评析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 白吃; “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并不 是白睡。这是人们的生活常识,不难理 解。同样的道理,“英勇战斗于前,又放 弃土地于后”,当然也不是自相矛盾的, “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这个 比喻,批判了战争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 主义的幻想,也生动地阐明 “事物是往 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这一道理。
211. “你呀,真是记吃不记打,又买 这砖头回来干什么?”柳茵一见辞海, 火就像沾了油,蹭蹭地窜得老高。(肖复 兴 书市余波)
评析 以“砖头”喻辞海这是扩喻。 喻体和本体互为两个平行的短句。中间 隐去比喻词,以 “厚度”作为喻体和本 体的恰似点。“火像沾了油”是曲喻。先 将恼怒的情绪比作火,接着又以 “火沾 了油” 比喻恼怒的情状,生动地描写出 小俩口之间的某些生活插曲。
212.如果也像某些“大奖赛”的打分: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 其中段,以示公允的话,那么皇帝家的 山珍海馐——去掉,灾民手里的树皮草 根——也去掉,中产人家的 “饮食文 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平呢?(公刘吃 风探源)
评析 以某些“大奖赛”的打分办法为 喻体来分析探讨“中产人家的 ‘饮食文 化’”的内涵,显得十分幽默风趣。喻体 和本体是两个平行复句,本体寓含的问 题,使人们在思索之中得以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的语意是貌似公允,却失之偏 颇。割裂历史地看问题,是无法把握问 题的要害和实质的。
213.有了经验,就要利用旧的经验向 前、向上去创造新的生活。好比走路,我 们记得经过了哪些地方,可是我们必须 要一直走,一直往前走。(王鼎钧 拾 谚)
评析 此例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构成 的扩喻。“经验”与“生活”的关系是一 个复杂的问题,决非用一个简单的句子 说明得了的,于是喻体和本体都扩展为 复句,增大了表意容量,也增强了语言 的表现力。
214.“五四”风暴中,作为一个北方省 城的中学生,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 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 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曹 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评析 用“刚出土的土豆”喻青年时代, 虽土却新鲜,让人感到勃勃的朝气。衣 着是一种人体包装,有着强烈的时代色 彩和主观色彩,流行和时髦并非它的唯 一特点。作者虽没有明说,却启发着人 们去思索衣着与人生的哲理关系。
215.也许你会问:究竟回家是一种什 么感觉呢?
就仿佛是儿时,大人们在你身边天 南地北地说古道今,嘈杂的声音使你瞌 睡了。炉火在旁边燃烧着,隐隐地有人 给你在身上加一床毛毯子,你觉得什么 也不用怕,也许外面刮大风,下着雪。你 只是觉得分外“安心”。
(李蓝 千帆过尽)
评析 起首用设问句提出本体,后面用 “儿时”的回忆作喻体,表面上看,作者 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但是,那份安全 感,那种舒适甜蜜的气氛,那份渗透心 灵的温馨,却让人感觉到了 “家”的温 暖和慈爱,答案也就寓含其中。形象的 比喻,浓浓的抒情气息将人带进了诗的 意境。
216.钟表上的时针在慢慢地移动着, 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 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 一年,总有一天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 年,到这时不免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 不注意。新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 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 突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 在眼前出现…… (梁实秋中年)
评析 “以时针缓慢移动”喻岁月流逝, 再引出对中年突兀到来的感叹,自然而 贴切。但是作者并不伤感,他惊喜于 “一大批一大批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 现”,在遵循人生自然法则的同时,读者 可以看到作者一颗振奋不老的心。
-
朝渴饮清池,暮饱眠深栅。◇媿主人恩,自非杀身难报德。主人施恩不待报,哀尔胡为网罗获。南山蔼蔼动春阳,吾欲纵尔山之傍。岩崖雪尽飞泉溜,涧谷风吹百草香。饮泉啮草当远去,山後山前射生户。
-
踏莎行 【宋】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後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得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
-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千团输大
-
《木瓜》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学者称这首诗为咏物佳作,通过描绘木瓜的形态、香气和味道,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观察。这首诗注重细节描写,文字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白居易在诗歌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也传达了作者深思熟虑的情感。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出处】唐王建《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 【意思】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不知婆婆 的口味,就先叫小姑尝尝味道。三日
-
伊斯兰教朝觐大典。每年回历12月(约在夏秋之间)举行。“朝觐”是伊斯兰教为它的信徒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传统的宗教仪式。公元623年7月,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把麦加
-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出处】唐权德舆《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 【意思】我要用铅粉精心打扮一番,莫不是远行丈夫今日来归? 【全诗】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
-
此诗作于升之宫学秩满之时,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时陆游居山阴。 钱仲联详注仲高身世,大略云:仲高,陆游从兄陆升之也。绍兴十八年(戊辰)进士,其人阿附秦桧,谄事桧党两浙转运使兼临安知府曹泳。泳为政凶酷,缙绅畏之如鬼蜮。时升之为右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