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桓山记》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苏轼游桓山记
苏轼
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曰:“噫嘻! 悲夫,此宋司马桓魋之墓也。”
或曰:“鼓琴于墓,礼欤?”曰:“礼也。季武子之丧,曾点倚其门而歌。仲尼,日月也,而魋以为可得而害也。且死为石椁,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以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况于椁乎? 况于从死之臣妾、饭含之宝玉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 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宜不少廖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 “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 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 维水弥弥兮! 司马之藏, 与水皆逝兮! ”歌阕而去。
从游者八人: 毕仲孙、舒焕、寇昌朝、王适、王遹、王肄、轼之子迈、焕之子彦举。
桓山在今苏北铜山县东北十七里,旧志作“二十七里”,误。水经注:“泗水南迳宋大夫桓魋冢 。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椁也。”“西山”即指桓山。铜山县志 ·山川考对桓魋墓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石椁由山顶凿下数十尺,西向有埏道,门高数尺,宽如之。中广二丈,深三四丈,两旁有耳房。上皆版石,四壁凿痕阔二指。入夏,上版滴水不绝,记 (按指苏轼 游桓山记) 所谓‘不成’者以此。”据这些文献记载,桓魋墓为桓山石墓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元丰二年 (1079) 正月,苏东坡与儿子苏迈等人,春游泗水畔桓山上的桓魋墓。桓魋是春秋时宋国的大夫,本姓向,因是桓族,故称桓魋。桓魋曾起意杀害孔子,引起孔子在逃避途中倚树作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事见 孔子家语。苏轼不但使道士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于桓墓 (按,履霜操为哀怨之音。韩愈 琴操序:“伯奇,尹吉甫子,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履霜操。”),而且借回答“或曰”的“非礼”责难,大发了一通议论。最后还在石室墓道中放歌凭吊,表现出开放达观的人生态度和非儒学的异端思想。此时期苏轼的人生观、宇宙观已趋成熟。游桓山记与同时期的重要作品 赤壁赋内涵十分近似,像赤壁赋那样借游览展示自己的灵魂,宣示自己的志向和哲学观点。
清 ·刘熙载 艺概:“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苏文直抒胸臆,独特的见解十分深刻,确实给人“打通墙壁说话”的痛快淋漓之感,而所谓“立脚稳处”,就在志向和哲学观点上。游桓山记就是一例。
游桓山记第二段中答客难一段话,分析了桓魋有知、无知的两种情况,并未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这两种情况统一到假设中的桓魋身上。可见苏轼在生灭、变与不变这类宇宙的根本问题上并不执著拘泥,正是 前赤壁赋所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桓魋可以有知,也可以无知。怎么理解?这就是合二而一,把人生的变化摆到自然变化的大背景上,使一瞬的人生和常生常灭的宇宙合为一体。既然有这样的背景,能与宇宙合二而一,那么,被儒家视为恶魔的桓魋简直可以化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成为造物者“无尽藏”中的一部分了。
人和宇宙的关系,并不只停留在合二而一,还有一分为二的一面。游桓山记二段末的“鼓琴而歌”中,“司马之恶,与石不磨; 司马之藏,与水皆逝”的语句,变与不变,分别同时并存,看似矛盾,其实就描写了一分为二,所以“歌阕而去”,作了总结。这正是后赤壁赋所描写一鹤化二道士的境界。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联系的观点,合于易象阴偶阳奇产生宇宙万物之说。这样的宇宙观和对人生本体的认识,与辩证法亦有接近之处。
基于这样的观点,要理解“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 桓山之下,维水瀰瀰兮”的自然美就比较容易了。“自然美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这样的说法,恰当地形容了自然美与人的主观意识合而分、分而合的真实状况。人类就是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认识宇宙和鉴赏自然美的。
关于游桓山记的深层内蕴,还有一点应提及。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 四月至元丰二年 (1079) 二月知徐州近二年,在这段时间里,徐州接连发生罕见的大水灾和大旱灾。在对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苏轼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徐州人民独特的剽悍性格:“凶桀之气,积以成俗,……沈鸷勇悍,可以任事。”(东坡奏议集·上皇帝书) 他向神宗建议,对这里的人才应“别开仕进之门”,不取文墨而取其武勇。游桓山记中对徐州古人——拔树示威敢于对孔子不礼的桓魋流露的同情和怜惜,未始没有因当时的徐州人感发的成份在内。
-
【注释】: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 》,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
-
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
-
诗开头照应题目中的“留别”,写诗人将离汴京乘舟东下。“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唯恐东下迟。”两句诗既点明留别的时光节令,又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隐隐透露出诗人孤凄落寞的情怀。“绕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令人疲。”则是作者为自己勾勒的一幅落拓失意的
-
短篇小说。鲁迅著。发表于1924年5月。作品描写辛亥革命时期一个知识分子吕纬甫的前后变化,反映在黑暗社会的迫害下一部分曾经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悲观、消沉的历史现象。吕纬甫原是个敏捷精悍、热心变革社会的青
-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 我向无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龄在内。我的父母都没能活过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这样已经
-
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厉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有诗颂之。 ①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
-
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玄发尽惊为客换,白头曾见几人闲?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
-
采蘩 作者: 孟祥锡 【本书体例】
-
南山有台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鳏夫的房产》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的3幕剧。贵族子弟屈兰奇和他的中年朋友高坎在旅途中结识了富绅萨托里阿斯及其独女白朗琪。两个年青人一见钟情,当即私定婚约。萨托里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