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①。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 ①渌醅:渌,清澈。醅,未滤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为此词所本。
【鉴赏】
苏东坡似乎对自然界阴晴不定、倏忽变化的现象非常敏感。在三百数十首苏词中,写乍雨乍晴的奇丽景色的竟有二十多首。并且,首首风貌不同,使人不得不赞叹词人观察入微,感受细腻,表现技巧高超。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傅榦注本的题目为“黄州临皋亭作”。苏 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本词即描写一个春日的傍晚所见到的景色。
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不是一样的吗?而满江的春水,正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啊。你看那碧绿晶莹的江水,不正是清醇浓香的葡萄美酒吗?杯中的美酒是从江中舀起来的,难怪是老相识了。
多么奇特的审美感受啊!这感受由一杯酒而起: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苏东坡的神通真是广大,将一个广大的空间装进小酒杯中,是他的拿手好戏。“水天浮白屋,河汉落酒樽。”“船稳江吹座,楼空月入樽。”“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类似的诗句不少。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下半阕写骤雨复晴的景色。“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且慢!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半江瑟瑟半江红”,景色奇丽,更胜于前,词人的酒兴怕更要高涨,“粉腮”怕更加娇艳,歌喉怕更要宛转悠扬吧。
乍一看来,词的上半阕写小酒杯中映出的世界,下半阕写乍雨还晴的景象,似乎两不相干,似乎纯是写景,无甚深意,率尔而作。但细细玩味,再联系词人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把握到其中的脉络。词的上半阕,由酒杯而 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半阕的内在逻辑。词的下半阕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发展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不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吗?我们可以说,词的下半阕在纯粹写景之中蕴含着身世之感。这样,整个一首词便神气贯通、融为一体了。上半阕思乡与下半阕人生的感慨原是二而一的东西。这样讲是否牵强附会?只要我们将苏词中描写乍雨乍晴的词多读几首,便会承认此说是有根据的。只不过在如像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等一些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这首词中,却不露痕迹。唐末司空图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正是本词的艺术特色。
-
《墨海金壶》是清代张海鹏(见“学津讨原”)编纂的一部杂纂类丛书。为海虞张氏所刻丛书三种之一。刻于嘉庆十七年(1812),共115种。刻书未竣,海鹏去世。其子蔼亭为之印行,不久即毁于火,残板归金山钱氏,
-
粉墙低,景凄凄,正是那西厢月上时。会得琴中意,我是个香闺里钟子期。好教人暗想张君瑞,敢则是爱月夜眠迟。
-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
【提示】 秦本是僻处西陲、被当做夷狄看待的一个小国,却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
-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子重甘茂于齐王(秦策二)》原文鉴赏
-
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问疾来三士,浇愁有半瓶。风权时落蕊,病鹤不梳翎。樽空我归去,山月照君醒。 作品赏析原题: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
-
绣帘朱户未曾开,谁见梅花落镜台。试问高吟三十韵,?俗云检验死秀才衣带上,有诗三十韵。?何如低唱两三杯。?世传陶谷学士买得党太尉家故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安有
-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
陈臻问曰 ①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 ② ,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 ③ ,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曰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
-
宋词典故·玉门关外 【出典】 《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