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无衣》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豈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豈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
豈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本篇当是秦地军中歌咏士卒御侮抗敌的歌谣。
本篇共分三章,三章首句都提问:“豈曰无衣?”此言,难道说我没有军衣?接着三章在第二句中分别回答: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与子同袍”,和你伙着穿战袍。“与子同袍”,或解作:和你一样穿着战袍;和你穿起同样的战袍。“同袍”、“同泽”、“同裳”均表示士卒之互助友爱。三章的第三句都是“王于兴师”即国王调兵去打仗。三章的第四句分别为“脩我戈矛”; “脩我矛戟”; “脩我甲兵”。“脩”同 “修”,修理。戈、矛、戟,古兵器名。甲,古代作战用以护身的甲胄,即铠甲和头盔。兵,兵器,三章的末句分别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与子同仇,你的仇敌就是我的仇敌。偕作,大家一同行动起来。“偕行”,大家一同出发前往。
本篇三章各五句,皆作赋体。其形式结构为重章迭咏,各章基本上相同,而只换了几个字。这种递进式的复沓,把士卒们为国御侮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而动人。本篇复沓迭咏既有加强抒情的作用,又增加了音韵和谐之美。
本篇的另一特点,是以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抒情。如问:“豈曰无衣?”答:“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显然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士卒们的豪爽、乐观、团结互助以及同仇敌忾、勇敢无畏的爱国激情。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直截了当,朴实无华,生动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正是这种精神品格才使古今长期传诵不衰,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爱国激情与抗敌斗志。
-
小学生考试常用各类别古诗词(小学毕业考试容易考的古诗词类型)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考试常用各类别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毕业考试容易考的古诗词类型,考试常用诗句,小学必备80古诗题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诗和词的作者名字和题。爱国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长江:孤
-
七年级八年级语文古诗词默写(初中人教版七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名句谢谢)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八年级语文古诗词默写,内容包括初中人教版七、八年级语文古诗词名句谢谢,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课外10首古诗理解性默写,7,8年级语文所有古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
-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
这首曲的前五句写作者月夜在江上眺望,听到的是悲凉的箫声,看到的是月映空楼,西风古殿,一派衰颓景色,不见昔日繁华;末两句写作者耳边传来涛声,不由得触景伤怀。全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
-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
-
梨花与海棠古人咏“二八佳人八二郎”云“一树梨花压海棠”,看似逗趣,实含讥讽。从前富骄贫孱,男尊女卑,多妻和买淫事属平常,但男女年龄
-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心摇目断
-
名言: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注释: 民之行也: 人民所遵从的道德规范。 句意: 礼是天地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制曰:书契之兴〔2〕,肇乎中古〔3〕,绳文鸟迹〔4〕,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
-
国学名句“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出处和解释
【名句】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树木有所培育,那么它就会根底牢固、枝繁叶茂,栋梁之才就会长成;水有所贮存,那么它就会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