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山园小梅》全文、翻译和鉴赏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原诗今译】
百花凋残,唯寒梅开得俏丽鲜艳,
小园的风光呵,一时全被她独占。
清浅的水里横斜着她疏疏的倩影,
朦胧的月光下飘着她浓浓的香馨,
冬鸟从空中飞下先向她示以青睐,
粉蝶如知道她也定然会掉魂失魄。
朋友,我有幸低吟轻唱和你亲近,
真是胜过那隆宴上的檀板和金樽。
【鉴赏提示】
在冰封雪舞的隆冬,当百花凋零的时候,梅花昂首怒 放,以其高洁的情操和不屈的性格,赢得古今诗人的礼赞。 在千百首咏梅诗词中,林逋这首七律高标独出,具有感人的 艺术魅力。
首联就直接抒发诗人对梅花的礼赞之情。当 “众芳摇 落”时,梅花却“独暄妍”。这就在鲜明的对比中,突现出梅花 坚强的性格。而“占尽风情向小园”一句则在环境的烘托中, 映现出梅花高标的风韵。一个“独”字,一个“尽”字,融入了 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最堪称道的是颔联。诗人具体描绘梅花“独暄妍”时“占 尽风情”的情景。“疏影横斜水清浅”,以一枝斜出的水边照 影,映现梅枝的疏秀清瘦。“暗香浮动月黄昏”,以若明若暗 的朦胧月色,烘托梅花香气的清幽淡远。在这静谧的境界 中,朦胧的月色里,映现出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简直把 梅花的冰清玉洁、幽独娴静、神清骨秀写尽了,故前人以为 深得梅花之魂。以至于“暗香”、“疏影”成为梅花的代名词。 南宋姜夔咏梅的两首著名的自度曲,即以暗香疏影为 调名。
诗人在对梅花本身作了这样精彩的描绘后,再于颈联 中描绘“小园”中的环境,突现梅花的魅力。“霜禽欲下先偷 眼”,极写飞鸟爱梅之甚,在将要飞下时先迫不及待地偷看 梅花几眼,则梅花气质风韵的吸引力,自可想见了。“粉蝶如 知合断魂”,则用设想之词,写粉蝶因爱梅花而至于销魂,从 而把梅花的可爱、可亲、可敬夸张到了极点。
能说这只是表现“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喜爱么! 此中 分明流露出诗人对梅花的深厚感情。林逋终身不娶,有“妻 梅”之称,这感情还不深么!诗人因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已不 能自已,尾联便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 樽。”檀板与金樽的热闹繁华自与梅花无缘,只有低声的吟 诵才与梅花的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相映生辉。从而将诗人 “神清骨冷无尘俗”(苏轼书林逋诗后)的性格,生动地映 现出来,也使物与我、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浑然而融为一体。
陈与义在和张矩臣水墨梅诗中称赞这首诗道:“自读 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 夜雪时。”认为林逋把唐代齐已早梅中的名句“前村深雪 里,昨夜一枝开”都压倒了。这首诗正是以精致的形象描绘, 拟人传神的环境烘托,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成为千古咏 梅绝唱,林逋也以咏梅而独步诗坛。
-
三十辐共一毂 ① ,当其无 ② ,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 ③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④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⑤ ,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间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
-
《桃花·六丑碧桃》咏桃花诗鉴赏 梁启超听彻宵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将士们不肯前进毫无办法,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水红颜 【鉴赏】六军行至马嵬坡时,不再继续前进,要求处死杨玉环这一祸 水红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出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译注】千山万壑树木参天,到处响 起杜鹃的叫声。壑:山谷,一说此指 山岭。两句互文见义,很有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耳目应接 不
-
【原题】:游石龙偶成寺僧通首坐饱历丛林归老山故诗多及之
-
【注释】:(丁亥十二月,予以太常上计,过家。先一日,帅惟审梦予来,相喜慰曰:“帅生微瘦乎?”则止。予以冠带就饮,帅生别取山巾着予,甚适予首,叹曰:“人言我两人同心,止各一头,然也。”嗟乎!梦生于情,情生于适。郡中人适予者,帅生无如矣。乃即留
-
淮楚。旷望极,千里火云烧空,尽日西郊无雨。厌行旅。数幅轻帆旋落,舣棹兼葭浦。避畏景,两两舟人夜深语。此际争可,便恁奔名竞利去。九衢尘里,衣冠冒炎暑。回首江乡,月观风亭,水边石上,幸有散发披襟处。(以上
-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作品赏析【注释】: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
-
词·秋瑾词《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 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龙须思安种
-
【经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①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 ② ,《乐》教也;洁静精微 ③ ,《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④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