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意思,出处,故事
“韬光”一词始见于东汉·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一诗:“玟璇隐曜,美玉韬光。”南朝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里,也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之语。晋书·慕容垂载记中有这样的话:“但时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由此可见,韬光,意近隐匿声迹、不自炫露的“韬晦”一词。
“养”者,隐也。“晦”者,暗也。养晦: 即隐蔽于暗昧不明之处。
“养晦”一词源于诗经·周颂·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宋人朱熹诗集传云:“此亦颂武王之诗。言其初有於铄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皆晦。”后因以“养晦”用作身处乱世、退隐待时之意。旧五代史·李琪传云:“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知时不可为,然犹多岐取进,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静也。”
后人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比喻将自己(锋芒或才能)隐蔽起来,待时奋起。
-
这是一首宫怨作品。此诗短短二十字,展示了一个深帷中寂寞的宫人的内心世界:她整日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她听不到枝头莺歌,只看见蝴蝶纷飞,这里用一个“歇”字,暗示出春光无情,即将远逝,又以一“多”字
-
作者: 何镇华 【作品简介】《沈清传》和《春香传》
-
《清真指南》 中国伊斯兰教著作。10卷。清初马注撰。马注(1640~1711),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文炳,号仲修。云南金齿(今保山)人,回族,自称穆罕默德后裔。幼年孤苦,曾任南明永历帝的中书及锦衣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人言孟子师道严,《孟子》却是宽。|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言孟子师道严,《孟子》却是宽。》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农国辨(节选) 章士钊昨二十八日,有杨铨①君在《申报》著一论文。题曰:《中国能长为农国乎·》于愚“农村立国之义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在崔岗雨水怦然,漾出一片绿悠然而下,延伸成草木皆兵它压低了云朵与屋顶留在人间的苍生,多么堂而皇之我的呼吸大于东流的绿波這醇美的氤氲
-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