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 [俄国]巴拉丁斯基
你不必以重新学会的柔情蜜意
徒劳无益地将我勾引;
对于昔日时分的一切爱恋
失望的人都已经感到陌生!
我不再相信山盟海誓,
也不再相信爱的温馨,
我不能把自己重新献给
一场已经把我背叛的旧梦!
不要再增添我盲目的忧伤,
也不要重提过去的情景,
你这为人分忧的朋友呵,
别把病人从沉睡中惊醒!
我在沉睡,睡得酣甜;
请你忘却昔日的憧憬。
你能在我心中唤起的
只会有烦乱,决没有爱情。
(吴笛译)
【赏析】
巴拉丁斯基的抒情诗作常写的主题是浪漫主义幻象的破灭、人与自然的分离等等,他的早期诗歌中保持着一种哀伤的基调,以致他被普希金称为“酒宴与忧愁的诗人”,觉醒就是他的一首哀伤之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消逝情感的追忆与拒绝这样矛盾的心态,诗作一开始用“你不必……”的句式,但既然表达出来,表示仍未忘怀。诗人将那段爱恋称为“背叛的旧梦”,似应与诗人的自身经历有关,在另一首题为分离的诗中作者写道:“我们分手了,在令人迷醉的时刻,/……美梦刚刚开始……转眼化为乌有!”可以体会出这里的情绪,应当是痛楚不堪的追忆。
诗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本身的脆弱是这首诗语言曲折回环的缘由。诗句中一再用了“你不必”、“我不再”、“也不再”、“我不能”这样的拒绝性的词语,其实所否定的可能恰好是内心的期望,只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触及,从反方向去触及,是为了不再一次受到伤害。可见曾经的情感和被背叛的伤痛都是如何深切。
从诗的第9行起,作者虽然仍用“不要……”的祈求句,然而表述出的情绪已变得略为缓和。“你这为人分忧的朋友呵,/别把病人从沉睡中惊醒”,这里似乎体谅对方,但仍然坚持抗拒的立场,使抒情更为复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在此运用了“病人”“沉睡”的意象,使这首诗在局部上有了象征的意味。这正是巴拉丁斯基诗歌在当时的独特之处,如普希金所评论的,他的诗显出了“神奇和精确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在巴拉丁斯基的诗作中还只是略有呈现,但已经让他的诗歌脱离出时代的习性。他从1818年起就开始写作,诗作即使在描述爽朗与欢快时也夹杂着悲观失望的情态。他的诗常流露出矛盾的心态,如在1824年写的风暴一诗中,既充满焦躁不安的情绪,又流露出对风暴的渴望和奋进的精神。觉醒这首诗很充分地表现出了诗人的这种常陷于自我矛盾、又能精确给予表现的特点,其根本缘由在于内心的无比敏感,敏感到一种程度,就是疾病,因此诗人自喻为“病人”。也因为心灵的极度敏感,相对于爱恋的重新降临,诗人会回避那种烦乱,而选择心灵沉睡的酣甜。但毫无疑问,这种敏感度正是现代诗歌所需要的。这也就可以理解,19世纪下半叶,巴拉丁斯基的诗歌一直受到冷落,而到20世纪初,他的作品中这一方面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被巴尔蒙特、勃洛克等象征派诗人及曼德尔斯塔姆等视为自己的先驱。
(南野)
-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遇巘迎崖,银動衲觥T从銍{喁,岸雁臲卼。卧玩我语,聱牙岌嶪。
-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出处】唐白居易《 望月有感 》 【意思】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诗中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出兵灾荒年中,诗 人与家人离散,孑然一身,四
-
三国历史断代史《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详细记载了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1知6年级75首古诗词,内容包括1一6年级必背75首古诗是哪些,小学必背75首古诗,小学生六年级古诗七十五首,是什么。《咏鹅》【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话释义:白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洁白
-
浣 溪 沙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 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鼓夕阳间。 一生难得是春闲。 王国维 解析 1904年,二十七岁的王国维回到故乡海宁养病,写下了这首词。 这一时间
-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室儿女,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被
-
【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与译文]龙城飞将,指汉代扬威于匈奴的名将李广。这两句说: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守边,就不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诗句反映了人民抗敌的昂扬情绪,讥讽了庸懦误国的
-
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天网信崇大,矫士常慅慅。逸目骈甘华,羁心如荼蓼。旱云二三月,岑岫相颠倒。谁揭赪玉盘,东方发红照。春热张鹤盖,兔目官槐校思焦面如病,尝胆肠似绞。京国心烂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 六月的杭州已经暑热难耐。但在清早还算凉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边的净慈寺一带,由于地
-
散文·朱熹文《诗集传序》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