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牵牛花》全诗原文鉴赏
杨万里
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着茜衫。
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
南宋诗人杨万里观察事物的能力确实令人折服。你看,他这首牵牛花诗,对牵牛花观察描摹得是何等细致。他抓住牵牛花的几个主要特征,饱蘸感情的色彩,只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牵牛花图。
“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着茜衫”二句,写牵牛花的色彩和形态。诗人以拟人手法,把牵牛花打扮成一位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她头戴蓝边白顶的斗笠,身着“茜衫”,在朝阳中婷婷玉立,美丽动人。
牵牛花,俗称喇叭花,绽开时,形同喇叭,催人奋起。在诗人眼里,这一支支喇叭,顿时幻化成无数顶碧罗笠帽,在晨风中飘动,煞是好看。素罗,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笠顶,比喻靠近花萼的部分,其色白;碧罗,一种浅蓝色的丝织品,檐,指花瓣最外边的部分,其色浅蓝。
牵牛花是一种奇特的花,其一它“清晨始开,日出已瘁,花虽甚美,而不能留赏”;其二,随着时间的变化,花的颜色也富于变化。在这首诗中,诗人咏吟的是蓝色的牵牛花,可是过了一会儿,它却脱掉“蓝裳”,换上了“茜衫”,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牵牛花花瓣中的花青素,经太阳光的照射,起了一定的化学反应,由碱性变成了酸性,这样花的颜色也随之起了变化,由蓝色而变成粉红色的了。
以上两句,诗人咏吟了牵牛花色彩和形态的特征;以下两句,则是咏吟牵牛花的又一善于攀援的特征。
牵牛花为一年生缠绕草本花卉,蔓长条柔,能攀篱援垣而生。诗人抓住牵牛花这一特征,在诗中给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你看,牵牛花攀援缠绕技术是何等的高超,它看见竹篱一类的栅栏,便会攀援而上,不几天功夫,就会“翩然飞上翠琼簪”。翩然,是形容其动作轻快敏捷的样子。飞上,则是形容其攀援之快。这两个词用得极为巧妙,足见诗人之匠心。翠琼簪,喻指牵牛花。
杨万里的诗清新明快,活泼自然,他对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自然界的一切,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同时,他对于自然,又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摹得生动具体、逼真。牵牛花正是这样。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所吟咏之物的深切了解,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好诗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完全用拟人的手法,把牵牛花打扮成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伫立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美的印象和感受。
-
扬子云解难 客难扬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
-
那呵滩(六首选二)(一)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二)江陵三千三,何足特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题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7一9年级61首古诗词,内容包括7—9年级古诗文61篇,带拼音文化,初中生古诗61首(古诗),七到九年级所有的诗词。1. 《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
-
小野菊小野菊的心里,秋风像经书需要不停地翻动山下的村庄。有人逝去送葬的队伍,长过小野菊的小心思在这段山坡,备好墓穴的小野菊她的高贵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
-
《鹧鸪天》 年代:宋作者: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
苏子归黄泉,笔法遂中绝。赖有蔡君谟,名声驰晚节。醉翁不量力,每欲追其辙。人生浪自苦,以取儿女悦。岂止学书然,自悔从今决。
-
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
-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