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来社去”与“社来官去”
“文革”中、朝阳农学院把“社来社去”发展成了“社来官去”,成为他们办“斗走资派专业”的具体招生分配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四人帮”的办“政治大学”的办学体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四人帮”控制朝农的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新旧交替,将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从国家培养”。因此,“要把朝农变成自己的干部学校,政治大学”。这把他们“社来官去”的“战略性”说得一清二楚。他们就是想用这所“政治大学”,培养他们“自己的干部”,甚至要培养“将来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要“放虎归山”。在所谓的“朝农现场会”上,他们当场把一个自己报名要当大队支部书记的人封为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地区工作队队长,同时还公开煽动说“有多少学生要当大队书记,报名”。这个伸手要官当的人,回到大队,一年就撤换生产队长三十五人,一次就整掉大队干部六人,并建立了以他为首的自称“儿童团”的小班子。把有多年领导农业生产经验的党干部统统赶下台去。“四人帮”一伙对于这样的“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农村缺的就是这样的大学生,否则农村就只有“民主派”掌权。后来朝农在反复总结“社来官去”的经验基础上,又提出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想集中从一些公社多招一些学生,毕业后回去从公社到生产队“配套”夺权,妄图“形成一股势力”,“真正成为一个体系”。也就是要通过这种招生分配制度,形成一股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帮派势力,要“总把新桃换旧符。”为了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这个“势力”和“体系”,在“社来官去”上还加上了一条“结业不毕业、负责到底”的“紧箍咒”措施、对已毕业的学生加以控制。对于重点单位还派人去蹲点,发展其帮派势力,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这些社队的党组织的正常工作和领导。这种做法遭到了基层党组织的普遍反对和抵制。许多基层干部尖锐地指出:这是在搞第二次土改,倒过来整我们。事实证明,“社来社去”到“社来官去”的做法不是什么教育改革、而是教育的退步、是打着教改旗号的“阴谋教育”的一部分。
-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此篇着重描写愚池雨后早晨
-
作者: 许桂良
-
作者: 李宗林
-
【注释】 选自《尚书·舜典》。 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志:意,思想。 歌永言:歌是延长诗的语言,舒缓地徐徐地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永,长。一说通“咏”。“永言”即咏唱诗的语言。 声依永:声音
-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汝南晨鸡
-
诗歌·何景明诗《鲥鱼》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 这是一首咏物讽世的七言律诗,与杜牧名篇《华清宫
-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二月,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转监察
-
信誓 ① 旦旦 ② ,不思 ③ 其反 ④ 。反是 ⑤ 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注释 ①信誓:诚信立誓。②旦旦:诚恳的样子。③不思:不会想到。④反:违背。⑤是:这,指誓言。 译文 誓言铮铮曾经
-
[美国]海伦·凯勒/著刘冬妮/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赏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海伦·凯勒 著刘冬妮 译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因为
-
汤汤堂堂。汤汤堂堂。当顶的大路标赫赫宣布:“纽约3哩”。该有一面定音大铜鼓,直径16里,透着威胁和恫吓,从渐渐加紧、加强的快板撞起。汤堂傥汤。汤堂傥汤。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主题。敲打乐的敲打敲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