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刈麦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清]高一麟
百日霪雨一日晴,大麦小麦倒纵横。农夫敢惜泥淖湿,载获钱镈掣电明。同川万亩人似蚁,语言嚣杂鸟无声。五岁婴儿荷走,八旬老叟引车行。引车荷莫辞倦,阴阳反覆倾刻变。脱使腐渍委沟壑,岂止鸠形与鹄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
刈麦行属于新题乐府。这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讽喻诗。诗作逼真地描写了农民夏收生活的繁忙劳苦,百姓在沉重的赋税下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八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农村夏收图。首二句是总括。百日霪雨,使早已盼望有好收成的农民心急如焚。从秋种到冬管,从春锄到夏收,这其间农民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麦子,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生命。然而天不怜人,霪雨连绵,无个尽头。麦子可能要因此霉烂,他们的生计也就成了问题。盼啊盼,晴朗的日子终于盼来了。天一放晴,农民便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到田间抢收。只见田里大麦小麦被收割的人们放得纵横零乱,因为他们不敢再象往昔那样有条不紊地整齐排放。“倒纵横”三字,极写出了农民收割忙乱的情形。 “引车”以下六句是具体描写。农夫怎敢顾及霪雨初晴、田间烂泥湿漉呢?他们不顾泥湿路滑,泥泞难行,收割的收割,载运的载运。钱(jian简)、镈(bo泊),均为农具名。农民们将农具磨洗得似掣电一般锃亮。万亩原野,人群蠕动,辛勤劳作,如成群的蚂蚁;语声嚣杂,那平时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已无影无踪。小自五岁幼童,老至八旬老叟,也都不得闲暇,全部都投入到繁忙的夏收农忙之中。
后六句揭示这一派繁忙景象的背景。在这种看似热闹、明快的景象背后,却蕴藏着无限的辛酸、凄凉。人们之所以不辞疲倦、拼命抢收,原因何在呢?一是害怕阴阳反覆无常,再一降雨,那一年的汗水就算白流了。如果麦子朽烂,委于沟壑,人们就饿得鸠形鹄面。忧虑岂止是这些呢?君没听说吗?官府征收夏粮的文书已送抵县衙了。麦子烂掉,交不上赋税,不仅要忍饥挨饿,皮肉之苦还等在后头呢!“君不闻:上官移牒征夏粮,昨夜三更已到县”,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里,作者对百姓的同情溢于言表,对赋税的憎恶也见诸笔端。
这首诗善于抓住典型的场景,曲尽人情物态。写麦收的场面,绘声绘形。晴日、乱麦、钱镈、烂泥,似蚁的人群,嚣杂的声音,五岁幼儿,八旬老叟等等,组成一幅既明快又阴晦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有欢乐也有辛酸,有希望也有失望。而后半部分对隐藏在这繁忙景象后面的背景的揭示,使人不忍卒读。上苍的不怜民意,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的鸠形鹄面,怎不引起人们对生民的同情,对苛捐杂税的憎恶,以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呢?
本诗的语言风格表现为明快通俗与含蓄蕴藉相兼。前八句写麦收的场面, 自然明了,生动逼真,历历如画。但这场面背后却有着辛酸的底蕴。如果不去仔细体味,就很难发现作者寄寓的深意与主旨。后六句虽然是写农民的三层忧虑即天变、挨饿、赋税,但重心却在最后。表面上看语言平平,款款道来,但实际上却饱含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
这首诗的布局也比较独特。由大笔勾勒到具体描写,再由具体描写到对原因的揭示。层次异常分明,寓意也尤为深刻。
-
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 (1) 。从其游者戴仲鹖 (2) ,取而绳以弦 (3) ,进而求操焉 (4) 。何子御之 (5) ,三叩其弦 (6) ,弦不服指 (7) ,声不成文 (8) 。徐察其音,莫
-
【5454】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19 1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49元)
-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教家立范,品行为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孙奇逢 《孝友堂家训》,迁善崇德类名言句子
-
【题解】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身历战乱、饱受流亡之苦的诗人靠朋友资助,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终于获得了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江村》这首诗写出了一片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首联总写,先点
-
这是一首语言极其雅致、意境极其苍茫凄美、绘景抒情都极好的词作。 词之开篇,“蘅皋向晚舣轻航”两句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匆匆的行客,在傍晚时分,停船靠岸,准备“卸”下“云帆”,在船上住宿。这两句简单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事由。接着词便进入了景
-
褒城 ① 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 ② ,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 “忠穆公尝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 ③ ,驰驿奔轺
-
《曹刿论战》 此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为后人所加。题一作《齐鲁长勺之战》。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细玩通篇当分三段。以‘远谋’二字作眼,总是一团慎战之意。惟知
-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
《金瓶梅》这部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强烈的女性色彩,所谓金瓶梅就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分别取自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组合而成的,《红楼梦》的女性视角就更为明显了。
-
古文观止·王拯·《媭砧课诵图》序 《媭砧课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