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飞来山:即飞来峰。寻:古代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表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因为”或“为了”。
【鉴赏导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和韩愈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也取于杜诗沉郁顿挫。飞来峰就是一首语言之外的好诗。
【鉴赏】
登飞来峰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夏天,那时,王安石所任浙江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知县期满,在离任返回江西临川时途径杭州,游览西湖,登临飞来峰,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诗。
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他怀着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改变社会衰败的现状,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登飞来峰一诗,正是借登高游览。表现了王安石的这一理想抱负的。
诗的首句扣诗题下笔,交待游览景点,并对景点作了形象的描绘,诗人不仅登临了飞来峰,而且还登上了建筑在峰顶的塔,这峰和塔高约千丈,耸立云端:人在上面,可以居高临下,俯览四周胜景。这一开笔描写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写登高可以看到日出景象。诗人不写别的,而选择了鸡鸣“见日出”这一景象,一是突出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二是显然蕴含着他的向往与寄托。诗的一、二句都是为后两句作铺垫。三、四两句,是诗的精华,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刻。“浮云”,本指天空中飘浮着的云层,在诗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情调显得低沉。王安石则豪迈地宣称:我一点也不怕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最高的地方!意思是说:我有崇高的政治家理想和洞穿事物的哲人眼光,何惧小人当道!这两句诗,借写景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立意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豪言壮语。
总之,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奔放、充满哲理,因此,有人曾评此诗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鉴赏要点】
[1]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立意高远,感情奔放。[3]借写景抒发豪情。[4]充满哲理。
-
这是香菱写的第二首咏月诗。 在这首诗的创作中,香菱菱牢牢记住黛玉的话:“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结果,“放开”倒是做到了,却又偏偏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穿凿”。诚如宝钗所评论的。“不像吟月诗了,月字底下添一‘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
-
人生真可谓百种滋味在心头。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的过完此生;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了优美的诗篇。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苏东坡诗词间人生的种种滋味。-
-
【原题】:二月昭州奏正月一日设醮上玉皇表烧钱次有鹤一双翱翔久之西北去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齐桓公即位后,以柔克刚,用智谋国,逐渐壮大了国力。他虽然与楚国签订了盟约,但楚国却不断侵犯齐国的领土。于是,齐桓公决定发兵伐楚,给予他们以教训。
就在僖公四年,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楚国。他布下精密的军事计划,不断出奇制胜。楚国在齐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齐桓公所败。楚国的骄横行径终于收到了应有的惩罚。
齐桓公伐楚的战争,一
-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驿无人雪满庭,有客冒雪来自北。纷纷笠上已盈寸,下马登堂面苍黑。苦寒有酒不能饮,见之何必问相识。我酌徐徐不满觥,看客倒尽不留湿。千门昼闭行路绝,相与笑语不知夕。醉中不复问姓名,上马忽去横短策。
-
(近代)王国维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这首词大约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1905)之间。这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节自 《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① 。父徙代。汉兴,徙安陵 ②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③ ,事文帝。文帝辇过 ④ ,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⑤ ?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
-
观察与判断观察就是注视,判断就是决定,这两者并合起来,就是——见识。人人都有眼睛,都喜欢观察,但不一定能够透视事物。人人都有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