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元直》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苏轼1
黄州真在井底,杳不闻乡国信息,不审比日起居何如2?郎娘各安否3? 此中凡百粗遣4,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每见一邸报5,须数人下狱得罪,方朝廷综核名实6,虽才者犹不堪其任,况仆顽钝如此,其废弃固宜7。但有少望8,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款段一仆9,与子众丈、杨文宗之流10,往来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存道奄忽11,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 人还详示数字。余惟万万保爱。
1王元直:即王箴,字元直。苏轼的妻弟 2审:详知,明悉 比日:近日。3郎娘:称男性晚辈为郎,年长女性为娘。4粗遣:大致过得去。5邸(di)报:指朝廷官报。6方:正当。综核名实:综查考核名与实是否相符。7“况仆”二句:意为何况我如此愚顽迟钝,我的被贬本来就是应该的。8但:仅,只。少望:小小的希望9款段:原意为马行迟缓貌。此指龙钟老态。10子众:王庆源,字子众,王元直的叔父,苏轼的叔丈人。丈:古时对老者的尊称。杨文宗: 一作杨宗文,字君素,苏轼的长辈。11存道:杨从,字存道,以学行名闻乡里。奄忽:突然去世
【析点】 元丰三年(1080)九月,王箴从四川派人来贬所黄州问候苏轼,苏轼写此信作答。
信中作者对自己的日常起居以“江上弄水挑菜,便过一日”一笔带过,而以谈心境感受为主。谈遭贬,说“况仆顽钝如此,其废弃固宜”,分明是自我嘲讽,宽慰人心之语,绝非真心话也。谈“少望”,则流露真情:寄望圣恩,是他思想体系中儒家基底的反映;“许归田里”则又是道家避世的哲学。作者信中一一涉想与故友亲朋在乡国田里怡然相处的其情其景:白日里走亲访友,四处游乐玩赏;夜里回到何村,在月光下的庄门前,一边吃着瓜子炒豆,一边促膝对坐,谈天说地恬淡闲适,其乐融融。“不知当复有此日否”则恍悟身处贬地,尚蒙赦无期,不免黯然神伤。信之首尾叙说家常细事,探听“乡国信息”。凡人情感,前后呼应,言辞哀婉,感人不已。
苏轼初贬黄州,思想感情上经历着复杂而又激烈的变化。他对自己的遭遇是深为不平的。但由于“乌台诗案”的覆车之鉴,他又只能常以自嘲自讽来摆脱内心的愤懑。即使在这封家书中亦不得一吐为快。在全篇平实冲淡的行文中,一股悲怆之情若隐若现
-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 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 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 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 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
-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
-
题解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诗人把牡丹花和杨贵妃融合在一起,指出了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同蒙唐玄宗的恩泽。据《乐府诗集》引《松窗录》曰:“开元中,禁中木芍药方繁开,帝乘照夜白(马名)
-
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颠。下临不测江,中有万里船。多病纷倚薄,少留改岁年。绝域谁慰怀,开颜喜名贤。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一日两遣仆,三日一共筵。扬论展寸心,壮笔过飞泉。玄成美价
-
荆轲歌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
刘月新的《一九九七年的“千童信子节”》叙述了河北盐山县千童镇一个独特的民间习俗——纪念和祭祀秦朝时的徐福率三千童子东渡日本的往事。
-
【名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注释与译文]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这两句诗,将暮春时节山野之间的绿、白两种色调相互映衬,以绿野作底色,以白云作点缀,构成了一幅明
-
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泉眼潜通海,松门预带秋。迟回好风景,王谢昔曾游。
-
《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若疾首顣頞,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
师道类名言赏析《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若疾首顣頞,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师将无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
-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注释】 长安古道: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数代古都,古诗文中,常以长安代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