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瀑布联句》全诗原文、鉴赏和赏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①此诗的出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唐宣宗游方外至黄檗,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之联咏;一说是唐宣宗至庐山,与香岩间禅师咏作。
[赏析]
此诗为唐宣宗与香岩间禅师同观瀑布联句。前两句为禅师所咏,后两句乃宣宗所续。既然两人所咏联成一篇,而且浑为一体,当作为一首完整的绝句来欣赏。
欣赏此诗,应从 “远看”而入,并以 “遥想”继之。前两句是“远看”,远看方有瀑布流经千岩万壑不辞劳苦之感慨,远看才知瀑布发自壑顶岩端之高的哲理,进而体会到瀑布起步之非同一般。读这上联,使人联想到李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也是从“远看”而突出瀑布之高的,意在描状瀑布之壮观景象。然此诗却有不同的立意,采取拟人手法,着意刻画瀑布坚韧的品格和高远的志向。瀑布之所以在千岩万壑中昼夜不停地流淌,是因为它出自高高的山端,境界由下陡然而上,令人警醒。
后两句则是由此及彼“遥想”而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由眼前瀑布之流经溪涧而去,联想汇聚成河,终归大海,发为大波巨涛! 这下联溪涧“留不住”,是上联“不辞劳”的延伸; 归海“作波涛”,又是 “出处高”的补叙,乃点睛之笔。由岩端壑顶之高到大海无际之阔,由岩壑溪涧细流之始到大海波涛汹涌之终,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阻遏的博大志向和内力,将上下两联凝聚成浑然一体,体现出和谐的参差变化之美。
此诗的美学意蕴,集中地表现是把瀑布加以人格化,刻画了一种高远博大的胸襟抱负,以及不达目的不止的那种坚韧品格,具有一种超俗不凡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宣宗初封光王时,为武宗所忌,故多晦迹于方外游,该诗正作于此时。禅师深谙宣宗心迹,所以上联以千岩万壑暗喻其境遇,“不辞劳”、“出处高”暗合其胸志。宣宗深被触动,方有下联溪涧留不住,归海作波涛的抒发,反映了宣宗潜伏于心的襟怀抱负,预示他登上帝位必要有所作为。如此契合而清警脱俗,可谓难能可贵了。
-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管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作品赏析玉管:原文作玉(王官)。-----------------------------------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作品赏析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
-
龙门长恨晚方登,便以忘年接後生。谈剧每容陪玉麈,饮豪常忆困金觯冰开御水春应绿,云破淮天月自明。醉倒离筵听别曲,醒来犹尚记余声。
-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美文美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美文美句1 1、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
-
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藏烟。
-
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尚求心。此堂不说有清浊,游客自观随浅深。两岁频为山水役,一溪长照雪霜侵。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
-
《虞美人》咏虞美人 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
-
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柳永诗词大会师观后感作文,内容包括求走近柳永的作文,诗词大会观后感(500字以上),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观后感600字。感受柳永 微博 字号 电邮 收藏 打印 大 中 小 相关文章:柳永 柳永词学思想述论 柳永:白衣卿相,为谁消得人憔悴 柳永人生悲剧的个性
-
一声鸣?一作鸿?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