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锦城散花楼》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在二十五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前,李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他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便能“作赋凌相如”,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境以内漫游。这首诗就是他在成都登览散花楼时所作。
据 成都记 说,成都又叫锦官城,简称锦城,以其江山明丽,错杂如锦而得名。散花楼在锦城的东北隅,为隋代蜀王杨秀所建。锦城、散花楼,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们本身就能给人无限美妙的联想!当太阳冉冉升起,万分怜爱地俯照着如诗如画的锦城时,散花楼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它漆得金光闪闪的窗夹着华丽精美的门,用珍珠装饰的帘子悬挂在银光灿灿的帘钩上,真是好一座富丽堂皇的散花楼!难怪我们年青的诗人要“飞梯绿云中”了。这五个字既写出了散花楼的高耸入云,又写出了诗人急切而愉快的心情。不仅是沿梯飞奔而上,甚至对云的感觉都是绿色的。下一句“极目散我忧”,不禁使人联想起辛弃疾的 丑奴儿 词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当年在散花楼上的李白,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少年之愁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是诗人极目所见。据元和郡县志 记载,双流县在成都府南四十里处,汉朝时叫广都县。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这是因为它夹在两江之间,被蜀都赋 形容为“带二江之双流”。唐朝沿习了这一形象的称呼。李白在散花楼上尽情游眺了一整天,傍晚下起了潇潇暮雨,在一片烟雨弥漫之中,诗人看见如带的春江夹绕着双流,多姿多态的三峡消融在雨色里,便油然生起九天仙游的惬意。
这首诗是李白现存最早的几首诗作之一,艺术上还显得有些稚嫩,其风格也显得浓丽,既有“金窗”、“绣户”,又有“珠箔”、“银钩”,明显地带着齐梁习气。它表现了李白诗歌在形成自己豪放飘逸独特风格之前的一个侧面。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 ① 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 ①长(zhǎnɡ):指发
-
《薄伽梵歌》 印度教最负盛名的经典,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最精彩的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的理论性插话。据学者考证,约成书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300年。这部经典以史诗中的俱卢族和般度族大战的
-
作品:《晋书》 简介《晋书》,唐房玄龄等奉敕
-
此篇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 春晨,窗外屋檐滴水的声音将她唤醒。一“惊”分明写出了女主人公些微娇嗔恼怒之意,分明睡得香甜,不料漏声扰人清梦,合是十分该死。本就恋梦,这一醒来方知
-
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上片写梦中所见,叙别离而托之于梦境,虚处实写,颇有情致。首三句借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诗意,写人去雁杳,是从别后写起,然后再补写别时情景:男女二人伫立河桥,执手
-
一百年前发明电话的那人,什么不好姓,偏偏姓“铃”(Alexander Bell),真是一大巧合。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高调,那频率,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
-
蒲留仙当然不可能是个反映论者,但其作品却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本质方面。以主人公名字命题的《公孙九娘》,偏偏没有采用留仙惯用的、以主要人物出场为开头的模式:某,某处人,秉性如何……而是石破天惊地陈述一场惨绝
-
小马哥:
-
美国存在主义*作家梅勒*的小说代表作。1948年发表。它是梅勒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小说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从日军手中攻
-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译注】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全诗】 月下独酌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