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记征人语(十三首选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纳兰性德
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虎鍪卧听潮。
中国古代历朝以来,征战之事一直绵亘不断,因而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反映征人生活的诗也时有所见。纳兰性德曾一度出使塞外,对于远征之人的思想与情感是了解弥深的。因而他常能从一些独特的角度去反映征人的特定心境。他的记征人语诗共有十三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中诗人真切地传达出了征人久戍不归又无可奈何的哀怨情绪。
“列幕”二句既点明了征人谈话的时间地点,也透露了征人的籍贯与乡思之情。塞外之地,一片平沙广漠,宿营的帐篷列于其上,一到夜间,空旷寥寂,尤其撩人乡思。但,楚(指湖南湖北一带)燕(指河北一带)两地相隔遥遥,久戍不得归还家乡的征人在此时此刻又如何能不感到忧闷哀怨呢?为了真切地反映出他们的这种情绪表现,诗人在三、四两句中成功地选用一个比喻和两个细节,把征人在此刻寂寞无望的心境生动地托现了出来。一个比喻是征人自比无归之梦。他们把生归故里看作是如同梦幻一般渺茫无望,因而,在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有卧枕兜鍪(头盔),在想象之中去听享故乡之水的潮声了。如果说,“枕兜鍪”这一细节的实质是征人厌战情结的一种直接外泄,那末,“卧听潮”则是他们迫切思乡的一种曲折流露了。
征人的厌战,其实也是诗人厌战的反映,是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行为不满情绪的流泄。由于气质的关系,在纳兰氏笔下这种不满情绪并不表现为慷慨激昂的愤懑之词,而多数是化作忧患哀怨的低徊之作。这首诗也是这样,虽然所记的是塞外军旅之事,可与别的边塞诗不一样,豪迈壮雄之气嫌不足,哀愁忧怨之意则有余。体现出了纳兰氏一贯的“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填词)的诗风。
-
蔡京 吟徵调商灶下桐 ① ,松间疑有入松风 ② 。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③ 。 【注释】 ①徵(zhi)、商:古代五音之二。灶下桐:指古琴,事见《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cua
-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错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
-
诚信之道,断然在所必行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诚信之道,断然在所必行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
-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
-
不种夭桃与绿杨,使君应欲候农桑。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
-
【名句】饿死事极小,失节 ① 事极大。 【注释】①失节:指女子再嫁。 【释义】饿死只是极小的事情,但是失节再嫁却是极大的事。 【点评】这是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过的话,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束缚和摧残妇女的精
-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
太阳初出光赫赫 ①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② ,逐退群星与残月。 [注释] ①赫赫:诗中指极其炎热。《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庄子·田子方》: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