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是一篇新颖别致的游记,作者不重于描山画水,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深刻的治学见解。王安石是一位见解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游褒禅山记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节先记叙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开篇以洗炼的笔墨交待了褒禅山、华山洞名称的由来。作者叙“碑仆道”,辨“华山”误读,表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者开始记叙游览前、后两洞的情况: 前洞道路平坦,而“记游者众”。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至者愈少。两相对照,作者的感受是真切深刻的。但是因为担心火把会熄灭,作者没有进入最为幽深的地方,而留下了无限的遗憾。遗憾向何处转化,不同的作家自有不同的处理,遗憾的事件不但给作家留下巨大的假设空间,同样也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假设空间。
第三、四节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作者把山洞的“险与远”与治学的深与浅联系起来: 世界上奇妙雄伟、壮丽怪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僻远、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则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志不坚,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这由此及彼的推论,何等深刻,又是何等自然。要达到高深的治学境界,作者在强调和突出志向和抱负的基础上,又分析了体力及外力帮助的重要。在这里,作者有意地运用了否定句式,把“至”与“不至”的主客观条件摆得非常透辟。写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对治学成败提出了公正的评价: 力有余而心不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憎恶褒贬,何其鲜明。力不从心者可谅,而无心有力者可讥,作者再次剖析了志向的重要。学无止境,治学者应矢志不渝,努力进取。第四自然节通过仆碑联想到古书之散失,使后代“谬其传”的事实,以小喻大,阐示出作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最后记叙了同游者的姓名与写作时间。
这篇游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一般的山水游记要记叙山川景物,花卉草木,而这篇山水游记旨在于阐发治学道理:“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样的见解,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烁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古人云:“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深则深,意远则远,庸则庸,俗则俗” (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王安石并没有谐俗随庸,他打破了传统的写法,力求实现自己的文学主张“有补于世”。这就需要作者能够捕捉只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不因袭古人和他人,因而构思立意高人一筹。具有很大的启迪力量。
其次,寓理于事,以小见大,深邃的治学道理是通过记游引发出来的。文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记事升发出哲理,议论又从记事中找到依据。达到情理互见、虚实相生的境地。在记游时需严格地选材剪材,抛去一般性的材料,选择能诱发出议论的材料。游褒禅山记 只写了褒禅山的两个洞,也省去了对洞中景物的描绘,而偏于记叙人入洞的经过,为尔后的议论做了铺垫。由事人理,在事与理的转化上是需要斟酌的,切忌生硬和造作。作者紧紧抓住了小事的内涵,驰骋想象,类比出大道理。第二自然节详记游洞经过:“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而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第三自然段在阐发道理时,则丝丝入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扣“前洞”;“险以远,则至者少”,扣“后洞”。纵观全篇,叙游事,贯穿着推论线索; 发议论,依托于描述的情事。举重若轻,真切自然,层层递进,脉络贯通。
从风格上看,这篇散文行文明快,一方面发扬了中国古代散文由小见大、借事论理的形象思维传统,另一方面,在语言上简约质朴。通篇文字并不华美,只把最强烈的感受用最简洁的笔法写出,显得笔力萧散,不沾不滞。为增加文章的气势,文中一连用了20个“其”字,读来节奏明快,文气贯通,风清骨峻,踔厉风发。全文藉游记畅发议论,虽是游记的变体,恰恰体现了宋文借端说理、载道见志的风格。清李光地评此文“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游褒禅山记正可见王安石散文风格之一斑,时年作者34岁。
-
野寺聊解鞍,偶见法华僧。开门对西岳,石壁青棱层。竹径厚苍苔,松门盘紫藤。长廊列古画,高殿悬孤灯。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侧闻樵人言,深谷犹积冰。久愿寻此山,至今嗟未能。谪官忽东走,王程苦相仍。欲去恋双
-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尽数》原文鉴赏 天生阴
-
碧天忽已高,白日犹未短。玲珑晓楼阁,清脆秋丝管。张翰一杯酣,嵇康终日懒。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病木斧斤遗,冥鸿羁绁断。逍遥二三子,永愿为闲伴。
-
【注释】:此词题为春愁,写得蕴藉深情,值得玩味。起首两句 ,写看见春草萌生 ,引起对前事的追忆。“年年 ”、“ 悠悠 ”两叠词用得好,有形象、有感情。“年年”,层次颇多:过去一对恋人厮守在一起,别后年年盼归 ,又年年不见归 ,今后还将年年盼
-
颜黎民君: 三月廿七日的信,我收到了,虽然也转了几转,但总算很快。 我看你的爹爹,人是好的,不过记性差一点。他自己小的时候,一定也是不喜欢关在黑屋子里的,不过后来忘记那时的苦痛了,却来关自己的孩子。但
-
[南非]纳丁·戈迪默/著邹海仑/译《高速公路上的雄狮》全文赏析
高速公路上的雄狮[南非]纳丁·戈迪默 著邹海仑 译作者简介纳丁·戈迪默(1923~),南非白人女作家,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
-
“挂绝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既写出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作者放在小令的开头,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残霞孤鹜齐飞。“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
-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陈子
-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
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碧潭去已远。瑶华折遗谁。若问辽阳戍。悠悠天际旗。 作品赏析【注释】:瑶华(一作草)折遗谁。若(一作君)问辽阳戍。悠悠(一作摇摇)天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