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采葛》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①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③
【注释】 ①彼:她。葛:藤本植物,其纤维可以织葛布。采葛为女子之事,故此句隐含象征女子之义。②萧:草名。高亨诗经今注:“萧,一种蒿子,白茎白叶,有香气,可以包垫肉食,古人祭祀时用之。”毛传:“萧,所以供祭祀。” 三秋:犹三年。③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艾蒿,其茎可供药用和针灸之用。诗集传:“艾,蒿属,干之可灸,故采之。” 三岁:犹三年。
【译文】 她去上山采葛了,采葛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度过了三月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蒿了,采蒿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等待了三秋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艾了,采艾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煎熬了三年的时光!
(王 洪译)
【集评】 清·姚际恒:“‘葛’、‘月’,‘萧’、‘秋’,‘艾’、‘岁’,本取协韵。而后人解之,谓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虽诗人之意未必如此,然亦巧合,大有思致。‘岁’、‘月’,一定字样,四时而独言秋,秋风萧瑟,最易怀人,亦见诗人之善言也。”(诗经通论卷五)
清·方玉润:“雅韵欲流,遂成千古佳话。”(诗经原始卷五)
【总案】 此篇为相思之辞。整篇无具体情节,只言相思之苦,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诗序解此诗:“采葛,惧谗也。”此意指周王(郑笺明点桓王)政事不明,凡臣子有外出者,一日不见人君,就有被谗毁的危险,故惧之。此殊穿凿附会,全不可信。故姚际恒亦巧驳之:“必欲日日见君,方免于谗,则人臣之不被谗在几何!岂为通论。”(诗经通论)
诗集传解此为淫奔者之诗,固不可取,但此诗之男女相爱性质甚明,无可怀疑。另亦多有解此诗为怀友人者,亦仍未足。闻一多风诗类钞云:“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此甚言简意明。
诗三章回环叠咏,章意层层递进,皆以采葛、采萧等女子之事起句。诗集传注三章:“赋也。”
-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经过郊野的一座小村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表现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诗逐次展开一幅绝妙的田家景物风情图,使人读后为之神往。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千娇百媚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没有带娇的诗句,描写人风情万种.千娇百媚的诗词.曲.好句.好词.,描写人风情万种.千娇百媚的诗词.曲.好句.好词.。有啊```千娇百媚 江山如此多娇,令天下英雄竞折腰。 美人如此多娇 英雄连江山都不要 一颦一语 如此温柔妖娇 城西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
-
杜牧《泊秦淮》①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③,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注 释 ①秦淮:河名,今南京秦淮河。源出江苏省溧水县东北,经南京城入长江。据《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舆地记》
-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出处】唐杜牧《 金谷园 》。 【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
-
《现代散文作品·这个与那个》简析 鲁迅著。发表于1925年12月10、12、20日《国民新闻》,收于《华盖集》。全文共四题:《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从四个不同的侧面
-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
南朝乐府·西曲襄阳乐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题解南北朝出现的乐府民歌是继周代民歌(《诗经》中的“国风”)
-
南朝·宋·鲍照1仙鼠伺暗2,飞蛾候明,均灵舛化3,诡欲齐生4。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
-
名言: 权衡虽正,不能无毫厘之差;钧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 注释: 权衡: 指秤。权: 秤锤, 衡: 秤杆。毫厘之差: 喻极小的误差。钧石: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钧: 古代三十斤为一钧。石: 古代十斗
-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金阙的西厢叩开玉石的门锁,让侍女转告太真。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者,九华帐里惊动了玉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