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散曲·关汉卿散曲《四块玉·别情》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曲·关汉卿散曲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据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下同)
关汉卿的散曲中,有许多写男女恋情和别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很能体现散曲“直率”的抒情特点,而其[四块玉一别情]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小令写的是别后思念亲人之情。曲的开头就写“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把心中思念之情毫不掩饰地直泻而出。“送别”与“难舍”这一矛盾,激起心中动荡不已的相思之情。这种相思之情,绵绵无绝期,而又以反诘句“几时绝”道出,使得真情之强烈和难以抑制,不由自主地奔泻出来。正如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所说:“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以上几句是情“动于中”的奔泻,下面几句则是写“形于外”的神情。“凭栏”眺望的目的是希望“人来也”。但看到的却是弯弯曲曲的溪流,重重叠叠的山峦,山重水隔路迢遥。“人去也”,追踪觅影,千盼万想,不见“人来也”。何其心切情深,而又何其令人失望! 但虽不见归人,仍不死心。“凭栏袖拂杨花雪”——不断地在驱赶眼前遮住自己盼望亲人视线的纷纷飞絮。飞絮近遮,山水远隔,难阻盼望之志,难断相思之情。这样,前面“动于中”相思情“几时绝”的强烈诘问,与后面“形于外”克服阻拦“盼之切”的专注形态,构成了一幅形神兼备的“盼归图”,深刻地揭示了少妇希望之挚,情感之真! 整首曲虽然也透露出别离后“一点相思”的隐隐悲伤,但却不使人感到惆怅、哀怨、伤感。这与过去许多文人写的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就可明显地看出其不同之处。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虽然此词的艺术技巧很高超,表达的感情也很真挚,但这种离情最后却跌入悲伤的深渊,给人以茫然不知所之、悲伤不能自抑之感。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绮怨”一语可以概括过去许多封建文人这类作品的相似特点,而关汉卿正由于生活道路、思想性格的特殊性,才使其作品具有民间色彩,才有此不同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具有直、浅、真的特点。因为感情强烈,故而以直率的手法奔泻而出;因为直率,故而语言上用不着雕饰而见浅显;又因为直与浅,所坦露出的感情就显得特别地真。何良俊曲论评关汉卿的作品说:“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如果是就其表现手法直率而言,则有道理;如果是就其美学效果而言,则不然,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直中蕴含激情,浅中潜藏深意,真中显示其自然美。我们从作品感受到一股非常真挚、细腻的感情激流在跳荡,并因此得到美的陶冶。王国维评价关汉卿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这里正是指出关汉卿作品不模仿别人而具独创性;不雕饰造作而具自然美;不隐晦曲折而具真实感。
-
矢人职司忧,为箭恐不精。精在利其镞,错磨锋镝成。插以青竹竿,羽之赤雁翎。勿言分寸铁,为用乃长兵。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一盗既流血,百犬同吠声。狺狺嗥不已,主人为之惊。盗心憎主
-
【4485】与世界同行: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于洪君著,党建读物出版社,32 6万字,2019年8月第1版,45元)分上下篇15章。一、上篇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家山万里远,云脚天东头。忧眠枕剑匣
-
还朝如梦中,双阙眩金碧。复穿鹓鹭行,强寄麋鹿迹。劳生苦昼短,展转不能夕。默坐数更鼓,流水夜自逆。故人为我谋,此志何由毕。越吟知听否,谁念病庄舄。(时方请越。)
-
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茶录。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
-
【原题】:邦人献芍药四种日御爱红日霓裳红日缀珠冠子日红都胜因同朝宗夜饮赏之遂成二绝以记一时之胜
-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4.杨
-
周邦彦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由于他深通音律,创制慢词很多,无论写景抒情,都能刻画入微,形容尽致。章法变化多端,疏密相间,笔力奇横。王国维推尊为词中老杜,确非溢美之词。兹分析一下他的《满庭芳》一首词,即可见一斑: 周邦彦于公元1093年
-
《遵生八笺》 明高濂所著专论养生长寿之道的杂著。高濂,字深甫,别号瑞南道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初年在世。擅诗,工乐府,著有南曲《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