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十亩之间》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①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②
【注释】 ①十亩:指桑园面积宽广,足有十亩。闲闲:从容不迫的样子。行:行将,即要。子:你,指同伴。②泄泄:和乐的样子。逝:走,往。
【译文】 十亩青青桑林间,采桑的人儿真悠闲,走吧,咱们一道把家归! 十亩青青桑林外,采桑的人儿真欢快,走吧,咱们一路把家还!
【集评】 毛诗序:“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唐·孔颖达:“经二章皆言十亩,一夫之分不能百亩,是为削小无所居。谓土田狭隘,不足耕垦以居生,非谓无居宅也”(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此类刺淫之诗,盖以‘桑者’为妇人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古西北之地多植桑,与今绝异,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桑中’也。此描摹桑者“闲闲”、“泄泄”之态,而行将与之还而往,正类其意。不然,则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十亩之间)夫妇偕隐也。”“盖隐者必挈眷偕往,不必定招朋类也。贤者既择地偕隐,则当指桑茂密处,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室家,以成一代淳风。故语其妇曰:世有此境,吾将与子长往而不返矣。此隐者微意也。姚氏不识,指以为淫,岂不冤哉?”(诗经原始卷六)
近·闻一多:“(十亩之间)期再会也。”(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余冠英:“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总案】 关于十亩之间,古人多从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明,将其纳入严肃布道的风化诗范畴。诗序称其为“刺时”之曲,朱熹则引申为求隐之歌,这些都是因袭传统“以诗证史”方法,试图从中索求伦理意义,免不了牵强时事,失其实质。至姚际恒,才蹊径另辟,从男女私情的视角来考察本诗,还其民间小调的真实面目,从而拓广了后世研究者的视野。但他指斥十亩之间为淫诗浪语,又是迂腐而不足道。近人体会其诗,解脱传统附会的束缚,不强求讽喻深含,反而有返朴归真之得。余冠英等称十亩之间为桑者歇工呼伴同归的歌唱,可以说是就诗论诗,符合其本来意境的。全诗简单质朴,在短短的六句歌词中,摹绘出采桑女子的劳动生活以及她们收工同归的愉快心情,出语自然,画面生动,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青春活力。重调的反复吟唱,生发出舒缓悠扬的节奏,使诗意旋回飞扬,轻松欢快之情笼罩全篇,清新中自有余味隽永,颇得古谣之韵致。
-
西方文学·《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
-
19世纪末,文学中产生了所谓“心理印象主义”,创始人是法国龚古尔兄弟*。心理印象主义是以高度的心理分析技巧,进行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作品赏析【注释】:天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安西节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爱国的古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爱国的古诗十首,爱国古诗300首,爱国爱国的古诗词大全。有关爱国的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出处】唐李白《 赠汪伦 》 【意思】 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
-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 【注释】 修:研究,学习。求:寻求。品:品质。 【译文】 训令说:人生增进道德和成就功业,都要从读书
-
[晋]谢灵运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
夏目漱石 (吴树文 译) 十月份,我迁居早稻田。 ① 一天,我刮过脸,独自在寂寞如寺院似的书房里托着腮出神,三重吉 ② 来了,对我说:“你该喂只鸟儿。”我答道: “行
-
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日出尘埃飞,群动互营营。营营各何求,无非利与名。而我常晏起,虚住常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
-
夏日的敦煌,酷热难耐。去敦煌,定要去攀爬鸣沙山,去看那眼神奇的月牙泉。为了避开滚滚热浪,我决定晚饭过后游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