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化干戈为玉帛 全文、注释、鉴赏
〔注释〕 ① 夏鲧: 夏禹的父亲。仞: 古代长度单位。 ② 宾伏: 臣服。 ③ 职: 贡品。 ④ 冲: 冲撞城墙的战车。 ⑤ 沃: 浇。
【鉴赏】 “化干戈为玉帛”是现代汉语中非常习用的一则成语,用来比喻由敌对、争斗或战争状态转变为友好、和平状态。然而,这则成语的出处,也即原道训“化干戈为玉帛”的寓言,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大禹的父亲夏鲧通过修高城池来防止国内外的叛乱,但结果却是越防越乱,不仅自己的诸侯国背叛自己,连海外各国也都对其怀有狡诈之心。等到大禹执政时,完全改变了父亲以“防”杜乱的方略,转而采用“疏”的政策,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散发财物,焚烧兵器盔甲,广施仁德,由此换来的,是四海宾服、夷族纳贡的大治景象,带着玉器、锦缎来纳贡的诸侯国数以万计。
这则寓言对我们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就治国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施行德政,与民休息、藏富于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为政者将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百姓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生乱,为政者也就无乱可防,“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八十章)。上述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然而,历史上重蹈夏鲧之覆辙的君主却不在少数,如秦始皇便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最终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淮南子的写作时代正在秦亡后不久,且正值汉初奉行黄老之术、与民生息的年代,故而这则寓言自然地就包涵着一种吸取秦亡教训、警示为政者的意味。
其二,就我们为人处世而言,机巧之心不能过重,要善于随顺物事之自然,以简驭繁。大禹在治国中,即善于顺民之性而为,因此能够得到诸侯百姓的拥护。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大禹也是善于循地势之自然,疏而导之,使洪水随地势顺利入海。大禹的父亲夏鲧则不然,在治国中,不是首先考虑民性民生,而是先谋划着如何防民;在治水中,不是首先考虑水往低处流的本性,而是一味地去堵。机械之心盈于胸,徒逞私智,最终必然导致矛盾愈演愈烈,所谓“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多一分“纯白”,少一分机巧,多一分真诚,少一分诈伪,世间也就自然会多一分和谐,少一分纷争。
其三,这则寓言还涉及“海外”、“四夷”,也即有关对外关系的描述。强调国与国之间应当以德服人,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现时代,所谓“综合国力”,或者简言之,“力”与“利”成为左右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只要有“利”可图,同时又有“力”,就可以以强欺弱,“德”或者“正义”仅仅沦落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托词,降格为“利”与“力”的附庸和工具。正是因此,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的战争,但是各种局部性的战乱纷争却从未停止过。“干戈”不止,“德”或“正义”不立,和谐世界、大同治世就永远不可能被建立起来。就此而论,我们需要向古人汲取的智慧太多、太多。
-
【4243】管理思想史:第6版(〔美〕雷恩、贝德安著,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7 9万字,2012年1月第1版,62元)4部分(23章):[1]
-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我生君之
-
欲借江梅荐饮。望陇驿、音息沈沈。住在柳州东,彼此相思,梦回云去难寻。归燕来时花期浸。淡月坠、将晓还阴。争奈多情易感,风信无凭,如何消遣初心。
-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海内声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美微之也。]遥知独对封章草,忽忆同为献纳臣。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予与微之前后寄和诗数百篇,近代无如此多有也。予除中书舍人,微之撰制词;微之除翰林学士,予
-
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一、讨论范围及术语说明本文讨论的范围限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国内的诗歌写作
-
越過冬水,蝴蝶转身几棵树扶住了炊烟,我们在春天里隐居听一朵桃花喊自己的乳名看十万只蜜蜂从这里起飞尔后,端坐的流水里有了贴心的影子尔
-
渭城①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
-
全词俯仰古今,苍凉悲壮,沉郁中不失遒劲,有苏轼、辛弃疾之风。体现了萨都剌豪放词雄浑劲健、兴寄高远的风格特色,代表了元代怀古词的最高成就。
-
文天祥北征垂半年, 依依只南土; 今辰渡淮河, 始觉非故宇。江乡已无家,三年一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