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野田黄雀行》赏析解读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它大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 (220) 。建安二十四年 (219) ,曹操为了防止曹植同曹丕争权,杀了曹植的主要羽翼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首先拿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开刀。这首诗就是在丁氏兄弟被杀,而曹植又无力营救,因而感到十分悲愤的情况下写成的。朱乾云: “自悲友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 ( 乐府正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的开首以两个比喻句起兴,以凄厉的劲风吹刮着高大的树,广阔的海面掀起汹涌的波涛,来暗示政治形势的严峻、险恶,为全诗渲染出一种风暴将至时的恐怖气氛。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二、三两句,是诗人眼看着自己的朋友惨遭杀害而不能加以援救时所发出的充满愤慨的话语。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仍然十分猜忌。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他不仅杀了曹植的好友,还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曹植可以说是处于毫无权利的地位,他非但救不了自己的友人,连其身也是岌岌可危,难以自保。然而在这里他却责备、抱怨自己: 我手中没有权利,为什么要结交这许多朋友。这自责之字里行间中,充溢着他对友人的深厚情意,也隐曲地表达了他对朋友遭受残害而爱莫能助的苦衷。
以下八句,是诗人借少年拔剑捎网救雀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渴望救友急难的心情,抒写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
前四句,诗人以“见鹞自投罗”的黄雀来比喻友人及其自己。黄雀本来要逃避鹞子的利爪,想不到反而自投罗网。一雀一鹞,一喜一悲,写得有情有景,凄婉动人。它也暗示出在当时的环境中,要想逃避恶势力的迫害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并不悲观。后四句,他幻想有个“拔剑捎罗网”的少年来解救难友及自己逃出困境,并假想获得解放之后,轻快、自由地翱翔在万里长空中的情景,“飞飞摩苍天”。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的诗。但诗人当时的处境已使得他不能直书其事,直抒其情,因而他就运用借喻的手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用“风波” 比喻险恶的环境,“利剑”比喻权力,投罗的雀比喻遇难的朋友及其自己,这已不是个别词句的比喻,而是通篇运用比喻进行叙事和抒情,使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通过它,生动、具体地表达了诗人悲友所难、救友所急的心情。
应当指出的是,此诗尽管是诗人依据自己的生活实感,表达自己渴望朋友遇救心情的,但从它的社会意义来看还是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黄雀在诗中是以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出现的,而少年形象的出现,则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很显然,诗人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是同广大人民憎恶黑暗、热爱光明的感情息息相通的。
-
7月21日 新四军第5师暂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 7月21日,新四军军部与独立坚持鄂豫皖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5师,因通讯联络经常中断,难以解决。中共中央决定第5师暂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仍属新四军建制
-
古文观止·先秦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初
-
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
-
行年四十五,雨鬓半苍苍。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
-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福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或吟诗一
-
《诗经·郑风》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 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思索生知, 慢易生忧, 暴傲生怨, 忧郁生疾, 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 内困外薄; 不蚤为图, 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 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 彼
名言: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 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思索生知, 慢易生忧, 暴傲生怨, 忧郁生疾, 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 内困外薄; 不蚤为图, 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 思莫若勿致。节适之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军校刚刚开始恢复学历教育,对在职干部实行考试入学。我们这些参军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地方与大学校门无缘、
-
本篇作于唐宪宗元和五(810)年,此时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着其深沉的酸甜苦辣。